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筵的意思、踏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筵的解釋

以腳踏地為節拍,當宴歌舞。 宋 蘇轼 《寄劉孝叔》詩:“公廚十日不生煙,更望紅裙踏筵舞。” 宋 範成大 《李深之西尉同年談吳興風物再用古城韻》:“卷箔納星月,踏筵按《伊》《梁》。” 清 朱琦 《新铙歌·昭莫多》:“蒲桃滿琖酌碧醝,老胡踏筵促使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筵”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宴席或聚會場合中,伴隨着音樂節奏以足踏地、載歌載舞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合成:

    • 踏 (tà): 本義指用腳踩、踐踏。在“踏筵”一詞中,引申為有節奏地用腳擊打地面,形成節拍。《說文解字》釋“踏”為“踐也”,《玉篇》釋為“足著地也”。這種有節奏的踏步是舞蹈動作的基礎之一。
    • 筵 (yán): 本義指古人席地而坐時鋪在底下的竹席,後引申為宴飲時所設的座位,再進一步代指宴席、酒席本身。《說文解字》釋“筵”為“竹席也”,《周禮·春官·司幾筵》鄭玄注:“筵亦席也。鋪陳曰筵,藉之曰席。”賈公彥疏:“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可見“筵”直接關聯宴飲場合。
    • 合成義: “踏筵”即“在筵席上踏地(歌舞)”,形象地描繪了古代宴飲活動中賓客或樂伎應和音樂節拍,腳踏地面進行歌舞表演或助興的場景。
  2. 具體含義與文化背景:

    • “踏筵”特指一種在宴會、慶典等歡聚場合進行的歌舞形式。表演者(有時賓客也參與)合着音樂(如鼓點、樂曲),以腳踏地打出節拍,同時配合歌唱和身體動作。
    • 這種行為常見于古代宮廷宴會、貴族雅集、民間節慶等場合,是烘托氣氛、表達歡樂情緒的重要方式。它體現了中國古代“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傳統和宴飲文化中的娛樂性。
    • 其形式類似于古代的“踏歌”(一種連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的集體歌舞),但“踏筵”更強調其發生的具體場景——筵席之上。它可以是專門的表演,也可以是賓客即興的參與。
  3. 使用場景與關聯:

    • “踏筵”多用于描述古代或具有古風的宴樂場景。
    • 常與“歌舞”、“鼓樂”、“宴飲”、“歡娛”等詞語相關聯。
    • 在古典詩詞或描寫古代生活的文學作品中可見其蹤迹,用以渲染宴會的熱鬧、歡樂氣氛或宮廷/貴族生活的奢華。

“踏筵”是一個動賓結構的古漢語詞彙,意指在宴席之上,隨着音樂節奏用腳踏地,進行歌舞表演或助興。它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宴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音樂舞蹈元素和人們借以表達歡慶之情的獨特方式。其核心在于“踏地應節”的動作與“宴席場合”的緊密結合。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踏筵”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踏筵”指以腳踏地為節拍,在宴席場合即興歌舞的行為,多用于形容古代宴會中的歌舞場景。該詞由“踏”(腳踏節拍)和“筵”(宴席)組合而成,體現歌舞與宴飲結合的文化形式。

引證與用例

  1. 宋代詩詞引用

    • 蘇轼《寄劉孝叔》:“公廚十日不生煙,更望紅裙踏筵舞”,描繪宴飲匮乏時仍期盼歌舞助興的場景。
    • 範成大《李深之西尉同年談吳興風物》:“卷箔納星月,踏筵按《伊》《梁》”,提及踏筵時配合《伊州》《梁州》等樂曲的表演形式。
  2. 清代文獻
    朱琦在《新铙歌·昭莫多》中用“老胡踏筵促使歌”,表現胡人在宴席上即興歌舞的生動畫面。

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蘇轼、範成大相關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黯蔚扳障苾刍别别冰川湖禀化冰筍鼻飼渤海灣部衆參勸丞相船夫淳着大匠饏淡稻栽東籬東蒙風通道會甘帶幹謀甘言美語高善工業生産體系龜虎過境黑漆闆凳壞人嘉納饑慌金璧輝煌進具擊石拊石卷柏巨額句文錦口茄目瞠傀儡拉邏廉直六丁裡應外合龍蕊簪卵清輪台馬揖鳥強牛山下涕乾和橋閣切要齊缞熱剌剌生騎淘索淘洗聽沉退棄無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