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打石磬。《書·益稷》:“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蔡沉 集傳:“重擊曰擊,輕擊曰拊。石,磬也。”《列子·黃帝》:“ 堯 使 夔 典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此以聲緻禽獸者也。”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語智·裴楷等》:“ 武帝 即位,有猛虎入 建康 郭,象入 江陵 。上意不悅,以問羣臣。無敢對者。 王瑩 曰:‘昔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陛下膺録禦圖,虎象來格。’”亦省作“ 擊拊 ”。 唐 杜甫 《朝享太廟賦》:“升降之際,見玉柱生芝;擊拊之初,覺《鈞天》合律。”《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宰相 張濬 為脩奉樂縣使,求知聲者,得處士 蕭承訓 等,校石磬,合而擊拊之,音遂諧。”
“擊石拊石”是源自中國上古時期的禮樂術語,特指兩種不同的石器演奏技法。《漢語大詞典》解釋“擊”為敲打,“拊”為輕拍,二字分别對應力度差異的演奏方式,合指用石器樂器進行完整演奏的儀式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記載帝舜“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原始樂舞場景。據《禮記·樂記》鄭玄注,石特指磬類樂器,作為“八音”中唯一石制樂器,具有溝通天地的祭祀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禮樂研究顯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編磬實物印證了這種演奏技法的曆史淵源。
從文化内涵分析,“擊石拊石”包含三重象征:其一體現陰陽觀念,“擊”為陽剛之力,“拊”屬陰柔之術;其二反映禮樂制度中“節”與“和”的辯證關系;其三承載着“天人感應”的原始宗教意識。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音樂史》指出,這種演奏技法後來演變為鐘磬樂懸制度的核心要素。
現代語境中,該詞除用于古樂研究外,還被引申為對傳統文化精髓的繼承與創新。如故宮博物院古樂器複原工程,便以“擊石拊石”為方法論指導,既嚴格遵循古法制作,又運用現代聲學技術進行改良,相關成果已被《文物》期刊收錄為典型案例。
“擊石拊石”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指敲打石磬的行為,其中“擊”表示重擊,“拊”表示輕擊,兩者結合體現演奏石磬時的不同力度與節奏。
多用于描述古代禮樂活動,或借喻和諧之音感化萬物的意境。例如:“擊石拊石,鳳凰來儀”(《智囊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列子》原文或權威注釋(如蔡沉集傳)。
剝床及膚報批剝制補過拾遺出紅差大動幹戈登歲等腰地久天長帝胄隊歌發瘕方古恭凳國無二君含育侯莫陳灰心短氣禍稔蕭牆狐趙剪覆絞刀教化頭界乘解怒诘诎鏡屏經驗之談謹誅久格老紮樂新厭舊靈武罵大街麻稭眉樣能人潘多拉鋪兵前襟後裾橋松親習邛竹秋祺全量雀鹞區廬神素師老兵疲恃明侍漁收榆松大酸哽隨車夏雨探馬赤軍陶缶頭重窪坳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