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工業體系”。指一定地域内各工業内部或各部門間相互結合,形成一個工業生産有機的整體。在各工業部門内,可建立各自的部門工業體系,如鋼鐵工業體系、電子工業體系等。在不同的地域範圍内,可形成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水平的工業體系,如國家工業體系、地區工業體系等。
工業生産體系,又稱“工業體系”,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内,通過科學的組織和管理,将各工業部門或生産環節有機整合形成的完整生産系統。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基本定義
工業生産體系強調工業部門間的結構關聯性,需具備合理比例、經濟聯繫和技術協調能力,能夠獨立滿足國民經濟需求。例如,鋼鐵、電子等工業部門可形成各自的部門體系,國家或地區也可建立不同層級的工業體系。
構成要素
核心特點
工業體系的獨立性體現在能自主裝備國民經濟和國防,例如我國在1950年代已初步構建了涵蓋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關鍵部門的體系框架。現代工業體系更注重資源高效利用與技術創新,如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跨部門協同生産。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與工業經濟理論,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工業體系的實際案例(如德國工業4.0),可查閱相關行業報告。
工業生産體系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生産方式和生産組織體系。它包括了生産設備、生産流程、生産線和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
《工業生産體系》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拆解:工(工字邊)+ 産(産字邊)+ 體(土字底,從人字)+ 系(糸字底,從系字邊)。
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工(3畫)+ 産(7畫)+ 體(7畫)+ 系(7畫)。
《工業生産體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工業化的過程。它最早出現在現代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用來描述工業化生産的一系列流程和組織方式。
繁體字中的《工業生産體系》為「工業生產體系」。
在古代漢字中,對于《工業生産體系》的表達方式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相關文獻較少,沒有确切的資料可以提供古代對此概念的具體寫法。
1. 我們公司采用了先進的工業生産體系,提高了生産效益。
2. 學習掌握工業生産體系,對于提高生産質量至關重要。
1. 工業化
2. 生産線
3. 生産設備
4. 生産流程
5. 組織管理
1. 生産模式
2. 生産方式
1. 手工生産
2. 自然采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