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苾刍的意思、苾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苾刍的解釋

亦作“ 苾蒭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語以喻出家的佛弟子。為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诃補羅國》:“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遊記》第十三回:“﹝ 三藏 ﹞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時 阿難陀 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苾刍”是漢語佛教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源自梵語“भिक्षु”(Bhikṣu)的音譯,亦作“比丘”“苾蒭”等,特指佛教中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修行者。該詞在漢語語境中的使用與佛教經典傳播密切相關,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三方面詳細闡釋:

  1. 詞源與音義關系

    “苾刍”為梵語音譯詞,最早見于唐代玄奘譯經文獻。梵語“भिक्षु”(Bhikṣu)原意為“乞士”,即“以乞食為生、專注修行之人”。佛經翻譯時兼顧音義雙關,如《一切經音義》載:“苾刍,梵語也。此含三義:一怖魔,二乞士,三淨命。”(來源:《佛學大辭典》)

  2. 核心釋義與宗教内涵

    在佛教教義中,“苾刍”指代正式受戒的僧侶,需遵守二百五十條戒律,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為修行目标。《漢語大詞典》釋為“佛教語,指出家修行的男性僧侶,亦為佛教徒對僧人的尊稱”(來源:《漢語大詞典》)。

  3. 文獻用例與曆史演變

    該詞在唐宋佛教文獻中高頻出現,如《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載:“苾刍弟子數千人,盡皆瞻禮牟尼主。”清代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進一步注解其宗教地位:“苾刍為佛教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首,承擔住持佛法之責。”(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需特别說明的是,“苾刍”一詞現代多用于佛教典籍研究或特定宗教場合,普通漢語使用者更常用“比丘”“和尚”等稱謂。

網絡擴展解釋

“苾刍”是佛教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詞義

苾刍(拼音:bì chú),梵語音譯詞,意為“比丘”,指佛教中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修行者。其女性對應稱謂為“苾刍尼”(即比丘尼)。該詞源自西域一種草名,梵語借其特性(如芳香、堅韌)比喻出家弟子的德行。

2.宗教含義

在佛教語境中,“苾刍”特指已完成剃度、受持具足戒(包括250條戒律)的僧侶,代表正式皈依佛門的修行者。如《瑜伽師地論》提到:“苾刍當知于諸法中,假立有我。”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亦記載:“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

3.曆史與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佛教經典及古代文獻。例如,白居易曾寫道:“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 清代詩句中亦有“中有古佛立亭亭,苾刍合十朝誦經”的描述。

4.讀音與字形

“苾刍”是佛教對男性僧侶的正式稱謂,強調其受戒身份與修行責任。如需進一步了解戒律内容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右便盆邊璅不辍餐霞人涔淫纏令翠雲翹道喜大有可為墊弦扼吭浮假鈎研诟詛冠蟬孤苦仃俜渾浩胡桐律奸臣當道記實積帳聚斂科研口罩朗清蘭署勞武結合兩廣良玉令才木商男同志盤纏旁指曲谕配量蟛蚏疋半停分毗岚強對潛注峭整切磋琢磨秦柱秋吹秋風落葉沙角生死存亡舒舒服服袒胸露臂韬秘讨鬧騰翻同花同文館亡破委政文心五石散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