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傀儡的意思、傀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傀儡的解釋

(1) [puppet]

(2) 木偶戲中的木頭人

傀儡戲

(3) 比喻受人操縱,不能自立的人或組織

傀儡政府

詳細解釋

亦作“ 傀壘 ”。比喻郁結在心中的悶氣或愁苦。傀,通“ 塊 ”。 清 陳裴之 《湘煙小錄·香畹樓憶語》:“君當日以他人酒盃澆自己傀壘,興酣落筆,概乎言之。” 廖仲恺 《雙清詞草》:“右詩詞若幹首,為予幽禁中窮極無聊之作,藉以排遣胸中傀儡,工拙不計也。”

亦作“ 傀壘 ”。1.用土木制成的偶像。《列子·湯問》記 周穆王 時巧匠 偃師 造假物倡者,即後來的木偶人。傀儡在 漢 代用于喪樂及嘉會, 隋 唐 已用于表演故事, 宋 代更加盛行。有杖頭傀儡、懸線傀儡、藥發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慎所好》:“ 貞觀 七年,工部尚書 段綸 進巧人 楊思齊 至, 太宗 令試, 綸 遣造傀儡戲具。”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傀儡》:“世傳傀儡起於 漢高祖 平城 之圍,用 陳平 計,刻木為美人,立之城上,以詐 冒頓 閼氏,後人因此為傀儡。” 巴金 《秋》二一:“ 枚少爺 穿着長袍馬褂,聽人指揮,舉動呆闆,衣服寬大,活象一個傀儡。”

(2).指木偶戲。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南方好傀儡,北方好鞦韆,然皆胡戲也。”

(3).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縱的人或組織。 清 李漁 《憐香伴·歡聚》:“這等看起來,把我當做個傀儡,從那時節掣到如今,還不知覺。”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七章第五節:“ 光緒帝 作為 西太後 的一個傀儡,才有他存在的意義,不願當傀儡,就不能當皇帝。”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八:“ 宋蚒 在村裡本來是個傀儡,所作所為,都靠 黎伥 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如:僞 滿洲國 是傀儡政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傀儡”(kuǐ lěi)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1. 本義:指木偶戲中由人操控的木頭人。唐代《新唐書》記載其源自西域木偶戲,通過線繩牽引模拟真人動作。
  2. 比喻義:引申為受他人操縱、缺乏自主權的個人或組織。例如“傀儡政府”“傀儡政權”等政治術語,形容表面掌權而實際受控的實體。

二、詞源與發展

三、讀音與字形

四、曆史與文化實例

五、應用場景

總結來看,“傀儡”從具象的木偶演變為抽象的權力隱喻,生動體現了語言與文化内涵的互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傀儡的意思

《傀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利用外力操控、控制他人的行動,使其失去自主權和自由意志。通常用來形容被人操縱或被利用的人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傀字的部首為人(亻),儡字的部首為兒(⺄)。傀字的總筆畫數為15畫,儡字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傀儡一詞的來源相傳與古代的木偶表演和人偶操控有關。據說在古代中國戲曲中,操縱木偶表演的人被稱為“傀儡師”,因此傀儡一詞逐漸引申為被操控或被利用的對象。

在繁體字中,“傀”字保持不變,而“儡”字在部分場合下被寫作“儢”。兩者在字形上相似,都含有“木”和“爾”兩個部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漢字拼音方案并不統一,因此傀儡一詞在古代的發音可能與現代略有區别。根據《康熙字典》,傀字的古代寫法為“刲”(音:kui),儡字的古代寫法為“厤”(音:li)。

例句

1. 這個國家被外部勢力操縱成了傀儡,失去了獨立的權力。

2. 他在公司裡是老闆的傀儡,做什麼都得聽老闆的指示。

3. 雖然他表面上擁有自由意志,但實際上卻成為了他妻子手中的傀儡。

組詞與近義詞

組詞:傀儡政權、傀儡政府、傀儡舞台、傀儡角色、傀儡戲、傀儡化。

近義詞:娃娃、操縱物、控制對象、牽線木偶。

反義詞

反義詞:自主、獨立、自由、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