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筵的意思、踏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筵的解释

以脚踏地为节拍,当宴歌舞。 宋 苏轼 《寄刘孝叔》诗:“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宋 范成大 《李深之西尉同年谈吴兴风物再用古城韵》:“卷箔纳星月,踏筵按《伊》《梁》。” 清 朱琦 《新铙歌·昭莫多》:“蒲桃满琖酌碧醝,老胡踏筵促使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筵”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宴席或聚会场合中,伴随着音乐节奏以足踏地、载歌载舞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合成:

    • 踏 (tà): 本义指用脚踩、践踏。在“踏筵”一词中,引申为有节奏地用脚击打地面,形成节拍。《说文解字》释“踏”为“践也”,《玉篇》释为“足著地也”。这种有节奏的踏步是舞蹈动作的基础之一。
    • 筵 (yán): 本义指古人席地而坐时铺在底下的竹席,后引申为宴饮时所设的座位,再进一步代指宴席、酒席本身。《说文解字》释“筵”为“竹席也”,《周礼·春官·司几筵》郑玄注:“筵亦席也。铺陈曰筵,藉之曰席。”贾公彦疏:“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可见“筵”直接关联宴饮场合。
    • 合成义: “踏筵”即“在筵席上踏地(歌舞)”,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宴饮活动中宾客或乐伎应和音乐节拍,脚踏地面进行歌舞表演或助兴的场景。
  2. 具体含义与文化背景:

    • “踏筵”特指一种在宴会、庆典等欢聚场合进行的歌舞形式。表演者(有时宾客也参与)合着音乐(如鼓点、乐曲),以脚踏地打出节拍,同时配合歌唱和身体动作。
    • 这种行为常见于古代宫廷宴会、贵族雅集、民间节庆等场合,是烘托气氛、表达欢乐情绪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传统和宴饮文化中的娱乐性。
    • 其形式类似于古代的“踏歌”(一种连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但“踏筵”更强调其发生的具体场景——筵席之上。它可以是专门的表演,也可以是宾客即兴的参与。
  3. 使用场景与关联:

    • “踏筵”多用于描述古代或具有古风的宴乐场景。
    • 常与“歌舞”、“鼓乐”、“宴饮”、“欢娱”等词语相关联。
    • 在古典诗词或描写古代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其踪迹,用以渲染宴会的热闹、欢乐气氛或宫廷/贵族生活的奢华。

“踏筵”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古汉语词汇,意指在宴席之上,随着音乐节奏用脚踏地,进行歌舞表演或助兴。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宴饮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音乐舞蹈元素和人们借以表达欢庆之情的独特方式。其核心在于“踏地应节”的动作与“宴席场合”的紧密结合。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踏筵”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踏筵”指以脚踏地为节拍,在宴席场合即兴歌舞的行为,多用于形容古代宴会中的歌舞场景。该词由“踏”(脚踏节拍)和“筵”(宴席)组合而成,体现歌舞与宴饮结合的文化形式。

引证与用例

  1. 宋代诗词引用

    • 苏轼《寄刘孝叔》:“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描绘宴饮匮乏时仍期盼歌舞助兴的场景。
    • 范成大《李深之西尉同年谈吴兴风物》:“卷箔纳星月,踏筵按《伊》《梁》”,提及踏筵时配合《伊州》《梁州》等乐曲的表演形式。
  2. 清代文献
    朱琦在《新铙歌·昭莫多》中用“老胡踏筵促使歌”,表现胡人在宴席上即兴歌舞的生动画面。

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苏轼、范成大相关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世一人冰清玉粹欂卢不树昌侯唱喏刍灵春纱打赤膊打过打寒战坟籍羹沸关决官赀估评捍逆豪端槐穟华文监董蹇连解军介殻虫稽浸景点竞进九华云口案狂矢老实罗量才而为罗取梦象冥言明睁大眼民营南华真人闹情緖涅污陪乘疋俦襁属骐麟羣辟驱战日平度沙苑食物链硕麟廋蔽贪婪无厌誊黄闻喜宴武丑香薰薰宵遁枭瞯懈倦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