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at master] 對在某種技藝上造詣極高的人的稱呼
(1).技藝高超的木工。《老子》:“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
(2).稱學藝上有大成就而為衆人所崇敬的人。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矜尚》:“ 蕭 詣 邕 雲:‘有 右軍 真蹟,寳之已久,欲呈大匠。’” 唐 賈島 《即事》詩:“心被通人見,文叨大匠稱。” 清 納蘭性德 《與韓元少書》:“今幸出大匠之門,且與足下為同年友。”
(3).“将作大匠”、“将作監”的别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稱……将作監為大匠,少監為少将。” 宋 高似孫 《緯略·故事之始》:“ 任隗 為大匠……大匠置自 隗 始。”此指将作大匠。
“大匠”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本義:技藝高超的工匠
原指古代技藝精湛的木工,最早見于《老子》“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強調其技術高超且不可替代。後泛指各領域技藝卓越的工匠,如唐代韓愈《送張道士序》提到“大匠無棄材”,體現對匠人智慧的推崇。
引申義:成就卓越的崇敬者
在學術、藝術等領域,用以尊稱造詣極高、受人敬仰的大師。例如唐代賈島詩雲“文叨大匠稱”,清代納蘭性德稱韓元少為“大匠”,均表達對學識或藝術成就的極高評價。此用法強調“師承”與“權威性”。
官職:古代營造職官
作為“将作大匠”或“将作監”的别稱,是秦漢至明清時期負責宮室、宗廟、陵寝等大型工程營造的官職。例如隋代宇文恺曾任将作大匠,主持修建宗廟。元代改設将作院院使,明代并入工部。
曆史演變:該詞從具體工匠發展為象征性尊稱,并衍生出官職職能,體現了古代“匠人精神”與官僚體系的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