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用繩子連綴。古代喪冠之制。條,通“ 縧 ”。《儀禮·喪服》:“冠繩纓,條屬,右縫。” 鄭玄 注:“屬,猶著也。通屈一條繩為武,垂下為纓,著之冠也。” 李如圭 集釋:“條屬者,喪冠之制也。條,謂冠之纓武,其材以一條繩若布圍之,兩相交過,綴之以為武,垂其餘者以為纓。屬,謂著冠于武,冠與武相連屬也。”《禮記·雜記上》:“喪冠條屬,以别吉兇。三年之練冠,亦條屬右縫。”
“條屬”是古代喪冠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用繩子或布條連綴冠的各個部分,使其固定。其中:
結構特點
根據《儀禮·喪服》記載,古代喪冠由“繩纓”(下垂的帶子)和“條屬”組成。具體做法是用一條繩或布圍成“武”,兩端交叉後垂為纓,再将冠體固定在“武”上,形成整體。
禮儀功能
喪冠的“條屬”結構與吉冠(日常或慶典用冠)不同,用于區分吉兇場合。《禮記·雜記》提到“喪冠條屬,以别吉兇”,凸顯古代禮制的嚴謹性。
“條屬”是古代喪禮中通過繩帶連綴冠體的特殊工藝,既體現喪服形制的獨特性,也反映傳統禮制對吉兇場合的嚴格區分。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儀禮》及漢代學者的注疏。
《條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顯示文字之間的條目或層次關系。
《條屬》這個字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纟(糾結)和屬(屋頭)。它總共有11個筆畫。
《條屬》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字書,最早使用的版本被稱為“曾子正字法”。現在使用的是簡化字體,繁體字形為「條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條屬》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字形。然而,由于篇幅限制,無法對所有古代寫法進行詳細說明。
1. 這本字典使用了明确的《條屬》來展示詞語之間的關聯。
2. 我們需要按照目錄的《條屬》來整理文件。
條文、條款、屬性、屬地、屬下。
目錄、分類、目次。
混亂、雜亂、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