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言志的意思、詩言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言志的解釋

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意向和決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命題,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釋義

指詩歌的本質是表達人的思想、志向與情感。《漢語大詞典》釋"言志"為"表達情志"(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強調"志"包含"心意、志向"(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此說奠定了中國詩歌"抒情言志"的傳統。

二、"志"的内涵演變

  1. 先秦時期:"志"側重政治抱負與道德理想,如《左傳》載"賦詩言志"用于外交辭令。
  2. 漢代以後:經《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的闡釋(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志"逐漸融合個人情感,如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提出"感物而動,乃呼為志"。
  3. 現代延伸:朱自清在《詩言志辨》中"志"包含懷抱、情感、思想三重維度(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詩言志辨》)。

三、理論價值

作為中國詩學"開山的綱領"(朱自清語),其影響體現在:

此概念通過曆代經典文獻層累闡釋,成為理解中國文學精神的核心鑰匙。

網絡擴展解釋

“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起源與基本含義

  1. 最早出處
    “詩言志”最早見于《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裡的“志”主要指思想、抱負和政治教化相關的志向。

  2. 早期應用
    春秋戰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趙文子提出“詩以言志”,強調通過《詩經》篇章在外交場合表達政治意圖。

二、内涵的多重性

  1. “志”的演變

    • 政治與教化:早期“志”側重與政教相關的人生态度,如《詩經》用于諷谏、頌揚或記錄曆史。
    • 情感與志向:戰國後,“志”擴展至個人情感與理想追求,如《莊子》稱“詩以道志”,《荀子》言“詩言是其志也”。
  2. 功能的三重性
    據儒家文論,“詩言志”包含:

    • 承:反映社會善惡,傳遞民情(如頌美或諷刺);
    • 志:表達個人記憶、記錄或抱負;
    • 持:調節心性,使情感不過度激烈。

三、曆史影響

  1. 文論核心地位
    作為中國詩學的奠基性命題,“詩言志”将詩歌視為思想與情感的統一載體,影響了後世“文以載道”等理論。

  2. 實踐意義
    從《詩經》到漢樂府,詩歌既用于個人抒情,也承擔政治教化功能,如外交辭令、教育規訓等。

四、總結

“詩言志”的“志”兼具社會性與個體性,既指向集體政治理想,也包含個人情感表達。這一概念奠定了中國詩歌“抒情”與“言理”并重的傳統,成為曆代文論演變的基石。

别人正在浏覽...

百漏船必得擯廢俾倪慘裂惝怳摛毫楚驿辭廟漼澯粗細釣鼇額驸覂竭風鳥感革果成國際音标還淳惶駭歡容懽說胡撦鑒别簡定嘉蔬吉繇連着裡丑捧心立功溜湫龍跳虎伏盲人滿足夢幻泡影南嶽強死強活潛休隱德起動器祈告傾巧七聲鵲矢乳鐘善聽設拜懾懼士大夫事過境遷石灰石說稱土桴頽陽頑金文過遂非巫兒無何有之鄉詳驚仙人棗翛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