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最早出處
“詩言志”最早見于《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裡的“志”主要指思想、抱負和政治教化相關的志向。
早期應用
春秋戰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趙文子提出“詩以言志”,強調通過《詩經》篇章在外交場合表達政治意圖。
“志”的演變
功能的三重性
據儒家文論,“詩言志”包含:
文論核心地位
作為中國詩學的奠基性命題,“詩言志”将詩歌視為思想與情感的統一載體,影響了後世“文以載道”等理論。
實踐意義
從《詩經》到漢樂府,詩歌既用于個人抒情,也承擔政治教化功能,如外交辭令、教育規訓等。
“詩言志”的“志”兼具社會性與個體性,既指向集體政治理想,也包含個人情感表達。這一概念奠定了中國詩歌“抒情”與“言理”并重的傳統,成為曆代文論演變的基石。
《詩言志》是指詩歌表達情感和抒發志向的意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文人雅士追求藝術境界的目标。
《詩言志》可以拆分為“讠”、“言”、“士”和“心”四個部首,共計8個筆畫。
《詩言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後來又在《孟子·盡心上》一文中被引用。
《詩言志》的繁體字為「詩言志」。
在古代,「詩言志」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不過一般保持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他的作品不僅富有詩意,更能詩言志,讓人産生強烈的共鳴。
詩人、言情、志向、語言
詩情畫意、詩意盎然
言不達意、無志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