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新唐書·陸贽傳》:“捨此不務而反為所乘,斯謂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倒持戈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在戰鬥中突然改變立場,攻擊己方陣營,比喻背叛或策略失誤。其字面含義是“倒拿武器”,導緻無法有效防禦敵人,反而傷害自身。
出自《新唐書·陸贽傳》:“舍此不務而反為所乘,斯謂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背景:陸贽以此比喻統治者若放棄治國根本,反被敵方利用,如同将武器倒轉遞給敵人。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倒持戈矛》是一個成語,意指本應該是對方被攻擊的對象,卻反而幫助對方,自己反而受到傷害或犧牲。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某個人或群體的言行與自身利益相悖,出現了對自身不利的情況。
《倒持戈矛》的拆分部首為“人”、“⺈”、“⼟”、“石”、“⺾”、“矛”。
《倒持戈矛》的總筆畫數為27畫。
《倒持戈矛》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十年》,其中描述了戰國時期魯國桓公的一次軍事行動。桓公在戰争中原本應該進攻敵人,但他卻不顧士兵的安危,反而投降了對方。此後,“倒持戈矛”這個詞就被用來形容類似的情況。
《倒持戈矛》的繁體字為“倒持戈矛”。
在古代漢字中,倒持戈矛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對應的意思和現代一緻。
1. 他原本應該是我們的盟友,卻在危機時刻倒持戈矛,背叛了我們。
2. 這個政治家一直标榜自己為民衆着想,但他的實際做法卻完全倒持戈矛。
3. 在團隊内部,如果有人倒持戈矛,那麼整個團隊的發展都将受到威脅。
組詞:倒戈、倒持
近義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反義詞:同仇敵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