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人之分的意思、天人之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人之分的解釋

中國 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點。與“天人合一”說相對立。強調“天道”與“人道”之别,亦即自然與人為的區分,認為“天”是自然,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能主宰人間的治亂吉兇。 戰國 時 荀子 首先提出這種理論。《荀子·天論》:“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天人之分”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由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提出,主要探讨天人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概念強調“天道”與“人道”的區分,即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的界限。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不受人類意志影響,也不幹預人間事務(如治亂、吉兇)。

  2. 核心思想

    • 自然與人為的分離:天(自然)有其獨立運行的規律(如四季更替),而人類應通過自身努力(如制定禮法、發展生産)實現社會治理。
    • 否定天命論:反對将人間禍福歸因于天意,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認識并利用自然規律。
  3. 與“天人合一”的對立
    該觀點與“天人合一”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強調天與人的統一性(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而“天人之分”則突出兩者的本質差異。

  4. 哲學意義
    荀子通過這一理論,将人的主體性從神秘主義中解放出來,倡導理性主義和人本思想,為儒家思想注入了務實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如《荀子·天論》中的論述),可參考相關哲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人之分

《天人之分》是一個成語,可以理解為天地與人類之間的區分和界限。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人之分》這個成語的部首是“大”,共有9個筆畫。

來源:

《天人之分》一詞最早出自《韓非子·八佾》:“是以推之于八佾之辯而鑒之于人事之紛,是謂天人之分也。”後來,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比喻天地與人類之間的差距。

繁體:

繁體字為「天人之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之」的上邊是一個點表示月亮,下邊是三個豎勾表示石頭,中間是一條斜線表示光亮。整體代表動詞“表達”。“分”表示劃分、區分。結合在一起,表示“對天地和人類進行劃分、區分”。(注:不相關的小知識:古時候寫字時經常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寫的。)

例句:

1. 人與天地之間有着明顯的天人之分。

2. 他的行為舉止完全沒有天人之分。

3. 這個社會對待貧富之間的天人之分問題日益關注。

組詞:

天分、人天、人地之間

近義詞:

人天之間、人與天地之别

反義詞:

無天人之分、并天與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