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天蕩之戰的意思、黃天蕩之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天蕩之戰的解釋

南宋初年宋金之間的戰役。1129年,金将兀術率軍南下直達臨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紹興),高宗逃到海上避難。次年,宋将韓世忠率軍于鎮江截金軍歸路,韓夫人梁氏擊鼓助戰,使金軍不得渡江,并圍金兵于黃天蕩(今江蘇南京附近)。後金軍鑿渠出江,才得以渡江北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天蕩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與金軍在長江下遊黃天蕩水域進行的一場著名水戰,其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如下:

一、詞語釋義與曆史背景

黃天蕩指古代長江下遊一段形似葫蘆的江面(今南京東北至鎮江段),因水域淤塞形成蘆葦蕩而得名。黃天蕩之戰特指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韓世忠率水師在此阻擊金兀術(完顔宗弼)北歸金軍的戰役。此戰發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是南宋抵禦金軍南侵的關鍵戰役之一。

二、戰役過程

  1. 戰術布局

    韓世忠以八千水軍封鎖黃天蕩出口,利用宋軍海艦體型優勢(“乘風使篷,往來如飛”)壓制金軍小型戰船,并采用鐵鈎鍊、火箭等器械破壞敵船。

  2. 相持階段

    金軍被困48日,多次突圍失敗。金兀術一度掘河道連通長江試圖逃脫,但被宋軍及時封鎖。

  3. 轉折與結局

    金軍采納漢人獻策,利用無風日以小舟火攻宋艦,同時挖通老鹳河故道突圍。宋軍因航道不熟未能全殲敵軍,最終金軍北撤。

三、曆史影響

  1. 戰略意義

    此戰打破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延緩了金軍南侵步伐,為南宋政權鞏固赢得時間。《宋史》評其“震懾夷狄,中興戰功第一”。

  2. 文化象征

    “黃天蕩”成為漢族抵抗外侮的精神符號,後世戲曲(如《雙烈記》)、地方志均載其事,南京現存“韓蕲王祠”等遺迹。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曆史研究院《宋史·韓世忠傳》專題解讀
  2. 中華書局《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
  3. 南京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軍事史·卷二》
  4.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南宋初期軍事防禦體系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黃天蕩之戰是南宋初期(1130年)宋金之間的一次關鍵水戰,其核心内容如下:

背景與時間


地點與參戰方


戰役經過

  1. 圍困金軍:韓世忠利用水軍優勢封鎖江面,将金軍困于黃天蕩48天,梁紅玉擊鼓激勵宋軍。
  2. 金軍突圍:
    • 開鑿河道:金軍挖通老鹳河故道,迂回至建康。
    • 火攻破局:金軍用火箭攻擊宋軍船隻,最終突圍北撤。

結果與評價


參考來源

更多細節可查閱權威史書《宋史》《金史》,或參考(搜狗百科)、(曆史分析)等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辯對波迸策杖怅罔承歡春灌逴覆此地無銀三百兩大酒大肉憚警雕剪氎旃帝天杜草杜仲鵝腿子防冬翻手發上指冠膚脆感電甘埚黑油花棵換授積案盈箱佼佹頰食界破勁峭棘圍鎖院菤耳君前臣名矩遊冷燙兩敗俱傷靈猋莅事流響論道經邦螺果漫壑昧沒黏恡繳繞鵬翻品色洽比日陵月替少而精社宗司爐死士太祖調嘴弄舌題輿退三舍委分委裘崤底效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