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名。《左傳·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 杜預 注:“天策,傅説星。” 孔穎達 疏:“ 傅説 , 殷高宗 之相,死而託神於此星,故名。”
(2).帝王的謀略。 北周 庾信 《奉和平邺應诏》:“天策引神兵,風飛掃 鄴城 。” 北周 庾信 《賀平邺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樞,秉地軸……沉雄内斷,不勞謀於 力牧 ;天策勇決,無待問於 容成 。”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頌》:“運天策于帷扆,播神威于沙朔。”
(3).名號。 唐高祖 武德 四年,加封 李世民 為天策上将,置天策府。參見“ 天策上将 ”、“ 天策府 ”。
“天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境來理解,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天策”最早指星宿名稱,源于《左傳·僖公五年》中“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的記載。據杜預注解,此星與商朝名相傅說相關,傳說傅說死後化為星辰,故稱“傅說星”。這一含義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
唐代起,“天策”引申為帝王的高明戰略或治國方略。例如北周庾信在《奉和平邺應诏》中寫道“天策引神兵,風飛掃鄴城”,即以“天策”代指軍事謀略。後逐漸演變為成語,形容智慧超群、善于制定策略的人。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因戰功被加封為“天策上将”,并設立“天策府”作為其官署。這一名號成為李世民政治權力的象征,也是“天策”一詞在曆史中的具體應用案例。
“天策”作為名字時,寓意智慧與領導力,如“天”象征廣闊與主宰,“策”指計謀或方法。但需注意,現代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天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天子的軍隊。這個詞組合了“天”和“策”兩個字,意為“天意的軍隊”。
拆分部首:天(一) + 策(筆構)
拆分筆畫:天(4畫) + 策(12畫)
《天策》一詞出自古代中國,特别是唐朝時期。唐朝是中國曆史上輝煌燦爛的一個朝代,天策是當時天子直屬的軍隊,被認為是天意所授的軍隊。
繁體字形:天策
古時候,《天策》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的差别。
1. 唐朝的皇帝依靠天策,統一了整個國家。
2. 大将軍帶領天策勇往直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1. 天子(tian zi):古代中國君主的稱號。
2. 策馬(ce ma):即駕馭馬匹,比喻掌權。
3. 天将(tian jiang):天策的将領。
天兵、天軍。
地軍、土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