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守藩 ”。 漢 班固 《白6*虎通·崩薨》:“王者崩,諸侯悉奔喪何?臣子悲哀慟怛,莫不欲觀君父之棺柩,盡悲哀者也。又為天子守蕃,不可頓空也。” 漢 焦贛 《易林·暌之萃》:“繼體守蕃,縱欲廢賢,君臣淫遊, 夏 氏失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守蕃漢語 快速查詢。
守蕃(shǒu fān)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分封的諸侯王或地方長官鎮守封地、治理屬國的職責。該詞由“守”(鎮守、治理)與“蕃”(通“藩”,指屏障、屬地)構成,強調對中央政權邊疆或附屬區域的管轄義務。
從詞義演變來看,“守蕃”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以蕃屏周”,指諸侯作為周王室的屏障。漢代班固《漢書·諸侯王表》進一步明确“守蕃”為“建藩輔,所以守蕃王室”,凸顯其政治軍事的雙重職能。唐代後,“蕃”逐漸與“藩”分化,但“守蕃”仍用于描述邊疆重臣的職責,如《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其“守蕃朔方,威震華夷”。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典型用法包括兩類:一是指代諸侯的世襲統治權,如《宋史·職官志》載宗室子弟“世守蕃服”;二是引申為對中央政權的忠誠維護,如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評述名将“守蕃之臣,當以死報國”。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釋義,守蕃特指“守衛藩國,鎮守一方”的官職行為。
語言學層面,“守蕃”屬于動賓式複合詞,其構詞法反映了古代漢語中以單音節詞組合表意的特征。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邊疆治理等學術領域仍具參考價值。北京大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将其列為曆史詞彙,建議在解讀古籍時注意其特定語境含義。
“守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守蕃”指守衛邊疆地區,保護國家領土安全。其中“蕃”原指邊疆少數民族(如吐蕃),後逐漸泛指邊疆地域。該詞強調對國土的守護責任,常用于形容軍人、邊防部隊等群體的職責。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ǒu fān,屬于動賓結構短語,亦可作為成語使用。
文獻記載
同義詞擴展
“守蕃”與“守藩”通用(如《易林·暌之萃》中“繼體守蕃”),後者特指受封的王侯守護屬地。
適用對象
既可用于具體職業群體(如軍人、警察),也可比喻具有守護職責的個人或組織。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中華文化中“保家衛國”的傳統價值觀,強調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苞苴竿牍庳溼騁馳吃飽蹲遲回觀望躊蹰挫兵大芒駱丹頂德容言功根深本固紅拂鴻心渙弛護槽毀敝虺虺簡靖簡募楖栗晶盤雞娘衿士寄心寇先寬身類比推理戀慕令格領事裁判權露腳冒替明間目空一世耐旱年富力強朋扇批亢搗虛平處遣詞悄密騎龍欽天監生母飾中食茱萸順當順溜溜説起讨差讨擒蝭跂梯愚入聖頽發問疾兀傲烏藤向壁虛造相片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