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韶的意思、九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韶的解釋

亦作“ 九招 ”。 舜 時樂曲名。《周禮·春官·大司樂》:“九德之歌,《九韶》之舞。”《莊子·至樂》:“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成玄英 疏:“《九韶》, 舜 樂名也。”《史記·五帝本紀》:“四海之内鹹戴 帝舜 之功,於是 禹 乃興《九招》之樂。” 司馬貞 索隱:“招音韶,即 舜 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一說, 帝喾 時所作。《呂氏春秋·古樂》:“ 帝嚳 命 鹹墨 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昔 帝嚳 之世, 鹹墨 為頌以歌《九韶》。” 唐 楊炯 《盂蘭盆賦》:“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韶(jiǔ sháo)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一種重要雅樂,相傳為舜帝時期的宮廷樂舞,被視為禮樂文明的典範。其名稱由“九”(表多數)與“韶”(美好)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多重華美之樂”,引申為至高境界的禮樂。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溯源

  1. 九:虛指數量之多,象征完備、尊貴(《說文解字》:“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2. 韶:本義指虞舜樂名(《說文解字》:“虞舜樂也”),後泛指美好音樂。《禮記·樂記》載:“韶,繼也”,寓意承續先王德政。

二、典籍記載與權威釋義

  1. 《周禮·春官》:

    記載周代宮廷設“大司樂”職掌“九韶”等樂舞,用于祭祀天地、先祖(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

  2. 《論語·述而》:

    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贊其“盡美矣,又盡善也”(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3. 《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718頁):

    明确釋義為“傳說虞舜時的樂曲名”,并引《莊子·至樂》“奏九韶以為樂”佐證(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三、文化象征與曆史地位

九韶被儒家奉為禮樂教化的核心載體,代表:


四、現代學術觀點

當代研究認為,九韶可能是一種以編鐘、玉磬為主奏樂器的儀式樂舞,其結構分為九段(“九成”),内容歌頌舜帝文治武功(來源:楊蔭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參考文獻:

本文釋義綜合《周禮》《論語》《漢語大詞典》等典籍及權威工具書,并援引王國維、楊蔭浏等學者研究成果。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紙質出版物獲取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九韶”是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作為舜帝時期的樂曲名

  1. 基本定義
    九韶(又稱“九招”)是傳說中舜帝時代的宮廷樂曲,屬于雅樂體系,常用于祭祀或重大慶典。據《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九德之歌,《九韶》之舞”,表明其與禮儀舞蹈結合。

    • 《莊子·至樂》提到“奏《九韶》以為樂”,成玄英注釋其為舜樂名,象征禮樂教化。
    • 《史記·五帝本紀》中稱禹因舜的功績而創作《九招》。
  2. 争議與延伸
    部分文獻(如《呂氏春秋》)認為九韶可能源自更早的帝喾時期,但主流觀點仍歸于舜帝。

二、作為古代樂器的組合

  1. 音樂表現
    九韶也被解釋為九種樂器合奏的樂聲,包括磬、鐘、瑟、筝、琴、管、笙、箫、竽等,代表古代音樂藝術的巅峰。

  2. 引申意義
    成語“九韶”常用于形容音樂優美動聽,或比喻人對音樂的高超理解能力,例如“九韶之音,餘韻繞梁”。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周禮》《莊子》及《史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白銅堤蚌子被被臂鷹草草了事剗除嘲排春暖花開春秋榜撢掞疊見湩湩斷月隊典對戰耳學法方凡人胳胝兒莞爾而笑關送何其相似乃爾環蝕灰糞獲解嘉功監宅戒勅界線金甲豆葵傾廓恢立場不穩列門令支留州陸馳淪謝慢易生憂眊眼農機站契機傛傛蛇變射科折烏巾社燕使客樹兵說不齊肆義遂迷不寤鐵釘鐵鉚媮合苟從望穿秋水忘昏盌遂物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