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诏的意思、草诏的詳細解釋
草诏的解釋
(1).拟寫诏書。 唐 李肇 《翰林志》:“學士於禁中草詔,雖宸翰所揮,亦資檢讨,謂之視草。” 唐 李商隱 《贈庾十二朱版》詩:“君王曉坐金鑾殿,隻待 相如 草詔來。”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仁宗 初立,今上為皇子,令中書召學士草詔。”
(2).指拟定的诏書。 清 侯方域 《于謙論》:“使 謙 率羣臣,羣臣必從,何也? 謙 之任遇深,而羣臣所恃也。乃不聞其有此舉。而草詔一傳, 謙 亦唯唯署名。”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诏的解釋 诏 (詔) à 告訴,告誡: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帝王所發的文書命令:诏書。诏令。诏谕。奉诏。遺诏。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草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基本解釋
-
拟寫诏書
指古代官員或學士為皇帝起草诏書的行為。例如唐代翰林學士在禁中草拟诏書,稱為“視草”。這一過程需嚴謹且符合皇家規範,常見于重要政令或任免文書的撰寫。
-
指拟定的诏書
即已起草完成但尚未正式頒布的诏書文本。如宋代歐陽修《歸田錄》中記載仁宗即位時中書省召學士草诏的情景。
二、延伸與背景
- 曆史用例:唐代李商隱詩句“君王曉坐金銮殿,隻待相如草诏來”,以司馬相如代指翰林學士,凸顯草诏者的重要性。
- 成語含義:部分資料将其引申為“臨時寫成的緊急命令”,強調緊迫性下的非正式性(如提及,但需注意該來源權威性較低)。
三、總結
“草诏”既指起草诏書的行為,也指诏書文本本身,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文書制度。其權威解釋可參考《翰林志》《歸田錄》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诏”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皇帝親自親筆寫的诏書。
拆分部首和筆畫:草诏的部首是草字頭部的艹,它的左邊是禾字底部的百,右邊是龍身上的火。
來源:草诏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樂書》中,意為“皇帝親自用草書寫的诏書”。
繁體字:草诏的繁體字為「草詔」。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草诏的字形更加簡化,但整體結構和部首位置與現代相似。
例句:皇帝發出草诏,傳達對臣民的重要命令。
組詞:诏書、诏令、大诏、小诏等。
近義詞:诏令、詔書、诏書等。
反義詞:廢诏、廢書、廢令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有其他問題也可以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