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朱熹 集傳:“言缾資於罍而罍資缾,猶父母與子,相依為命也,故缾罄矣,乃罍之恥”。後以“瓶罄罍恥”比喻休戚相關,彼此利害一緻。 三國 魏 曹丕 《又與吳質書》:“從我遊處,獨不及門,瓶罄罍恥,能無懷愧?” 宋 秦觀 《邊防上》:“瓶罄則罍恥,唇亡則齒寒。”
(2).謂物傷其類。 北周 庾信 《思舊銘》:“麟亡星落,月死珠傷。瓶罄罍恥,芝焚蕙歎。”
“瓶罄罍恥”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維罍之恥。”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釋(、4、8)。
《瓶罄罍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因為少量物品而感到非常羞愧和惋惜。
《瓶罄罍恥》的拆分部首是瓶(瓦部)、罄(網部)、罍(網部)和恥(心部)。它們的筆畫分别是7畫、13畫、20畫和9畫。
《瓶罄罍恥》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聲賦》:“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思歸宿,紅闌香霧,玉爐煙嚣。織成愁腸,萦回到曉。恨天涯芳草,千裡共婵娟。——六曲巷中,罄竹難書。”其中的“罄竹難書”即指得意之至,以至于瓶箱、罍恥都無法寫下。
《瓶罄罍恥》的繁體寫法是《甁罄罍恥》。
古時候,漢字《瓶罄罍恥》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瓶的古字形是甁,罄的古字形是罄,罍的古字形是罍,恥的古字形是恥。
他每次隻買一點點書,以至于隻填滿了一個小瓶子,這讓他感到《瓶罄罍恥》。
瓶瓶罄罄、罍恥綿綿、羞愧無地、惋惜至極
無法填滿、寥寥可數、少得可憐
豐富充盈、富餘有餘、衆多無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