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laspheme;profane;pollute] 輕慢;冒犯。
師若遲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易·蒙》孔疏
亵渎神明
(2) 又作“亵黩”
休若坐與 沉亵黩。——《南史·巴陵哀王休若傳》
輕慢,不恭敬。 漢 班固 《白6*虎通·社稷》:“社稷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内何?尊而親之,與先祖同也。不置中門内何?敬之,示不褻瀆也。” 宋 歐陽修 《論水入太社劄子》:“竊以宗廟社稷,禮貴尊嚴,今四面并無遮映,使巷陌人馬往來,褻瀆如此。” 明 馮夢龍 《智囊補·明智·佛牙》:“夫牙骨之多至此,使盡出佛身,佛亦不足貴矣。誣妄褻瀆,莫甚於此。”《紅樓夢》第三六回:“ 寶玉 聽了,忙説:‘不該!我怎麼睡着了?就褻瀆了他!’”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隨感錄》:“經不住這種考驗,就會出賣靈魂,亵渎聖職,辜負人民的重托。”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亵渎漢語 快速查詢。
“亵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è dú,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指對神聖、莊重或受尊敬的事物表現出輕慢、冒犯或不恭敬的态度。例如對宗教信仰、道德準則、傳統文化等的不尊重行為均可稱為“亵渎”。
最早見于漢朝班固《白虎通·社稷》:“社稷在中門之外……敬之,示不亵渎也。”,強調對祭祀場所的敬畏。現代用法擴展至對一切神聖事物的不敬。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權威語言學網站。
亵渎,讀音為“xiè dú”,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指對神靈、聖地、聖物等神聖的事物進行不敬或輕慢的行為,是一種對神聖的亵擾或亵瞞。
亵渎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言(讠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亵渎”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之一)中,用來表示不敬神靈或違背傳統禮儀的行為。古代人們認為亵渎是一種嚴重的罪行。
亵渎的繁體字為褻瀆。
古代漢字中,亵的寫法多種多樣,如《康熙字典》中有“⿺糹仌”、“⿺纟侌”等寫法。渎的古代寫法則有“⿰氵犬”、“⿲⻖凸⿳艹⿰⺫幾”等。
1. 他無禮地亵渎了神靈,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怒。
2. 這種對聖地亵渎的行為是不可原諒的。
1. 亵渎神靈
2. 亵渎聖地
3. 亵渎聖物
1. 亵慢
2. 亵邪
3. 亵瞞
尊敬、敬畏、崇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