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衅的意思、三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衅的解释

谓三瑕隙。《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因此五交,是生三衅。败德殄义,禽兽相若,一衅也;难固易携,讎讼所聚,二衅也;名陷饕餮,贞介所羞,三衅也。” 李善 注:“ 杜预 《左氏传》注曰:衅,瑕隙也。”

(1).再三以香涂身。 清 顾炎武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知己怜三衅,名流重八厨。”参见“ 三衅三浴 ”。

(2).喻反复自省。 宋 黄庭坚 《去年三月清明蒋彦回喜太守监郡》诗:“今当痛自改,三衅復三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衅"是古代汉语中具有仪式色彩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三次熏香或涂血的洁净仪式,表达对重大事件的郑重态度。该词由"三"(多次、完整)和"衅"(祭祀时用牲血涂抹器物)构成,最早可追溯至《周礼》记载的宗庙祭祀仪轨。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衅"特指用牲畜鲜血涂抹新制礼器的行为,具有祛除邪祟、昭示诚敬的象征意义。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的"三衅三浴",即指对重要人物进行三次香薰沐浴的隆重接待礼仪,后简化为"三衅"的表述方式。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该词的深层文化内涵体现在数字"三"的完整性象征,以及"衅"所承载的沟通人神、彰显诚意的礼制功能。这种仪式常见于古代盟誓、册封、出征等重要场合,如《战国策》记载的诸侯会盟"三衅而盟"的仪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该词未被单独收录,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文献研究领域。其语义演变轨迹清晰呈现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从具象仪式到抽象精神象征的发展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三衅”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三种人际交往的弊端
    源自南朝刘孝标《广绝交论》,指因五种交友方式(势交、贿交、谈交、穷交、量交)产生的三种矛盾:

    • 一衅:道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
    • 二衅:关系脆弱易变,引发争端;
    • 三衅:贪得无厌,被正直者所不齿。
  2. 反复自省的修养行为
    宋代黄庭坚诗中“三衅复三湔”,引申为通过多次自我反省来改正错误。

二、其他延伸含义

三、使用注意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广绝交论》原文或《国语·齐语》。

别人正在浏览...

冰堂酒并土伯仁不值猜暴长养趁风转篷传食淡饭黄虀點燃地方志底豫敦睦方辔凤管鸾笙酆匣观睹驾鵞歼一警百勦扑寄惠岌岌九苞禽酒臼嫉怨蒟酱亏输浪跄连抱屴崱礼章隆备梦梦免罢墨斗鱼擬不于伦哦呀繁冠乾号穷困潦倒七液容庇桑榆搔忧上竿氏谱授经宿酲粟金溏浃陶陈铁衣铜甎脱来外长幄次午刻香美娘乡谱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