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仁的意思、伯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仁的解释

晋 周顗 的字。 元帝 时为仆射,与 王导 交情很深。 永昌 元年, 导 堂兄 江州 刺史 王敦 起兵反, 导 赴阙待罪。 顗 在 元帝 前为 导 辩护,帝纳其言而 导 不知。及 敦 入朝,问 导 如何处置 顗 , 导 不答, 敦 遂杀 顗 。后 导 知 顗 曾救己,不禁痛哭流涕说:“吾虽不杀 伯仁 , 伯仁 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见《晋书·周顗传》。后因以“伯仁”代称亡友。 续范亭 《吊老友杜仲虙忧国自沉》诗:“ 伯仁 非我杀,我竟死 伯仁 。” 柳亚子 《摸鱼儿·自题<秣陵悲秋图>为亡友张秋石女士作》词:“捫心问,慟哭 新亭 时候。 伯仁 怜我轻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仁"并非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独立词条,而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字号。其核心含义指代的是晋代名臣周顗(y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人物指代 “伯仁”是周顗的表字。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人,东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名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他出身名门(汝南周氏),以雅望、清谈和醉酒闻名于世,是东晋初年政坛的风云人物之一。

二、 文化典故与核心语义 “伯仁”一词之所以广为人知并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主要源于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1. 典故背景:东晋初年,王敦叛乱,其堂弟王导(时任宰相)率族人跪在宫门外请罪。周顗(伯仁)入宫时,王导恳求他在皇帝面前说情。周顗表面未予理睬,但入宫后极力为王导辩护,并上书力保。出宫时王导再次呼救,周顗仍不予理睬,反而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王导因此怀恨在心。
  2. 悲剧结局:后来王敦攻入建康,询问王导对周顗的看法,王导沉默不语(实际是默许),导致王敦杀害了周顗。
  3. 典故意义:事后王导看到了周顗当初营救自己的奏章,悔恨不已,痛哭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此典故(载于《晋书·周顗传》)深刻表达了因自己的过失(如不作为、误解)间接导致恩人或友人受害的愧疚与悔恨。

三、 现代语义引申 在现代汉语中,“伯仁”一词已不常用作独立词汇,但其在文化语境中承载的意义主要源于上述典故: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伯仁”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名字寓意及成语象征:

1.历史人物典故(晋代周顗)

“伯仁”是晋代名臣周顗的字。他因与王导、王敦兄弟的纠葛而闻名:


2.名字寓意

“伯仁”作为姓名组合时,含义如下:


3.成语象征意义

在成语中,“伯仁”被引申为:


现代使用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邦成背剪奔波标高逼酒不伏烧埋不学无术辍翰地文繁词防隔鲂鳏飞赤飞屐诽谑奉扬風製各行其是勾股锢见果成孤文只义海叵罗函崤后法豗蹙教诲急放矜恤掘墓看风色暌绝劳悴两榜凉思列车员旅燕蕄蕄暮羽驽散辟寒钗贫仕七十二营丘陵让权塞氛施绯拖绿侍话石经四望车耸立糖纸套鞋田狩蹄腿铜砖违信背约彣彣彧彧绡幕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