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午刻的意思、午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午刻的解释

正午,中午。《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宫保 酷愿一见,请明日午刻到文案为要。” 王统照 《沉船》:“午刻的晴光罩着一簇簇柞树林。” 茅盾 《春蚕》二:“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午刻是汉语中表示时间的传统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中午时分,具体为古代十二时辰制中“午时”的时段(即现代计时法的11:00至13:00)。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历史应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时间界定

  1. 字义分解

    • 午:地支第七位,对应一天中的正午,太阳位于中天。《说文解字》释为“啎也,五月阳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象征阴阳交汇之时。
    • 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分100刻(清代后改为96刻),每刻约合现代14.4分钟。“午刻”即午时范围内的具体时刻,如“午初刻”(11:00后)、“午正刻”(12:00)、“午三刻”(约12:45)。
  2. 完整释义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汉语大词典》:

    午刻:指中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之间,尤以午时三刻(近13:00)为典型代表,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古典文学。


二、文化象征与特殊用法

  1. 阴阳学说依据

    古人认为午时阳气最盛,《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之载,午刻被视为天地能量交汇点,故重要仪式(如祭祀、行刑)常择此“极阳”时刻举行,以顺应天道。

  2. “午时三刻”的司法意义

    明清律法规定死刑于“午时三刻”执行,因传说此刻阳气压制鬼魂,可防冤魂作祟。此制见于《大明律·刑律》与《清史稿·刑法志》,成为“午刻”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三、文学与历史用例


四、现代应用与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午刻”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创作,口语常以“中午”“正午”替代。但在研究古代典章、民俗及文学作品时,仍需准确理解其时间范围与文化负载意义。

参考资料: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4. 《大明律》,法律出版社点校本。
  5. 《清史稿·刑法志》,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午刻”是汉语中一个表示时间的词汇,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午刻(拼音:wǔ kè)指正午或中午时分,即太阳升至天空最高点的时段。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文学作品中均有使用。

二、详细解析

  1. 时间划分

    •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午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1:00至13:00,“刻”为时间单位,每时辰分八刻(每刻约15分钟)。因此,“午刻”可指午时内的某一具体时刻,如“午时五刻”约为12:15。
    • 也有文献将“刻”视为更粗略的划分,如“午刻”直接代指正午。
  2. 延伸含义
    在成语用法中,“午刻”可比喻时间流逝之快,常用于形容忙碌或充实的场景。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背景

古代计时方式中,“午时三刻”因与刑罚关联而广为人知,但“午刻”单独使用时无特殊文化寓意,仅为中性时间描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时间制度或词语出处,可参考《老残游记》等文学作品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合科跰跰不类槽房笞髡冲淹刺舌弹空说嘴擣碪得未曾有彫瘁短诗额支访泊费句傅险寡命旱年寒人宏畅坏法乱纪慧云降年交关接排妓籍惊心悼胆景阳钟矜嗟进站祭土急絃开展令序鸾渚纶诰马塍免税木面雕刻年尾配套成龙扑脸儿谦顺青莲道士秦昭盟夷然则设戏时育瘦高挑儿双喜临门水鹤书帐迢逓伪经猥士温暾无所措手足五丈旗峡谷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