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蒟酱的意思、蒟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蒟酱的解释

(1) [betel,betel pepper]∶蒌叶,也指用蒌叶的果实做的酱。亦称“枸酱”

(2) [pan]∶即槟榔子的加工品,将槟榔子和一小片莱姆酸橙共同卷包在槟榔叶内,尤在印度及东印度供咀嚼用

详细解释

植物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蒟酱》:“蒟酱,蓽茇也。生於蕃国者,大而紫,谓之蓽茇;生於 番禺 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调食,故谓之酱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蒟酱》﹝集解﹞引 苏恭 曰:“蒟酱生 巴 蜀 中,《蜀都赋》所谓流味於 番禺 者。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光泽,味辛香,实似桑椹,而皮黑肉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蒟酱(jǔ jiàng)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性调味品,其名称与用途在汉语典籍及植物学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该词包含以下核心释义:

一、植物学定义 蒟酱指代胡椒科植物蒌叶(学名:Piper betle)的果实或茎叶加工品。其叶呈心形或卵圆形,果实为穗状聚合果,原生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古籍《南方草木状》称其“叶如王瓜,蔓生依树”,《本草纲目》则描述为“叶大而厚,味辛香”。

二、历史食用用途 古代将蒟酱果实捣碎后与蜜或盐混合,制成棕褐色酱料。《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独蜀出蒟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印证其作为巴蜀地区特色调味品的地位。唐代《齐民要术》详述其可“调鼎俎,辛而不烈”,常用于腌制肉类或佐餐。

三、药用与文化意涵 《唐本草》收录蒟酱具有“温中下气,消痰解毒”功效。明代《滇南本草》进一步记载其茎叶可煎服治胃寒腹痛。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蒟酱叶与槟榔配伍咀嚼的习俗延续至今,成为待客礼仪的重要组成。

四、语言学演变 “蒟”字在《说文解字》中归为草部,本义特指该植物,后衍生出“蒟蒻”(魔芋)等关联词汇。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注:“蒟之言俱也,谓其味辛而众味俱调”,揭示名称与调味功能的关联性。

网络扩展解释

蒟酱(拼音:jǔ jiàng)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植物及加工品,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蒟酱指蒌叶或其果实制作的酱,具有辛辣味,常用于食用或调味。在不同语境中,也代指槟榔子的加工品,尤其在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常与莱姆酸橙卷在槟榔叶中咀嚼。


二、植物特征

  1. 植物学属性
    蒟酱为胡椒科常绿藤本植物,茎蔓生,叶片厚大呈椭圆形,花绿色,果实形似桑葚,成熟时青黑色。
  2. 分布与生长
    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生长于阴湿森林中。

三、用途与功效

  1. 食用价值
    果实可制酱,作为调味品或直接佐食,具有独特辣味。
  2. 药用功能
    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消痰止痛,主治心腹冷痛、呕吐、虫积及咳逆等症。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可“破痰积,治牙痛”。

四、历史与文化

蒟酱在古代是重要栽培植物,汉代《蜀都赋》提及“蒟酱流味于番禺”,说明其作为调味品的历史悠久。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也详细描述其形态与用途。


五、其他名称与注意事项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学或药用信息,可参考《本草纲目》或中医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拜位伴儅半青半黄北面贬放边鼓徧搜播精不恡不永驰怀炽暑大放厥辞丹童帝女雀杜绝言路繁侈防卫过当繁橆分成汾亭腐剿咯娄梗直呱啼回谿交搆嘉问惊错金黄色锦胸绣口局蹐匡革夸异滥劣龙游曲沼録籍路迳洛涘眉弓内苑牛骥剽闻磬子神庐十三辙栓皮顺颂四犯丝挂子堂房镗锣伟木献醻香篘先公小力消泄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