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罢免,谓解除官职。《史记·孝文本纪》:“右丞相 勃 乃谢病免罢,左丞相 平 专为丞相。”《三国志·吴志·陆逊传》:“由是吏士不復亲附,遂以免罢。”
“免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官职的解除或罢免。以下是详细解释:
“免罢”指罢免官职,即解除官员的职务。该词由“免”(去除、解除)和“罢”(停止、终止)组合而成,强调通过正式程序终止某人的职位。
《史记·孝文本纪》:
“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
——描述周勃因称病辞去右丞相之职,最终被免官。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由是吏士不復亲附,遂以免罢。”
——指陆逊因失去下属支持而被罢免。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常见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或学术讨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史记》《三国志》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免罢,是一个常用的四字成语,意思是免去惩罚或责任,使免受处罚。它的拆分部首是“八”和“网”,笔画数为八画。
《免罢》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诸侯国或朝廷为了进行惩罚和控制,常常设立各种规定和制度,并对违反规定的人进行处罚。而当有人被判定犯错,却获免于处罚时,人们就用“免罢”来表示对惩罚的免除和释放。
“免罢”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免罷”,发音与简体字相同,意思也相同。
古时候,“免罢”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并没有变化,和现代的简体字写法一致。
1. 由于他的请求被批准了,他免罢了处罚。
2. 领导考虑到他之前的表现出色,免罢了他的责任。
免除、罚款、责罚、免责、惩罚
赦免、宽恕、原谅
惩罚、责罚、处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