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il;armor] 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都护铁衣冷难看。——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古乐府《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二:“铁衣包白骨,寳马载红妆。”
(2).借指战士。 唐 高适 《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张翰林诗》:“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
(3).指巡捕,狱卒。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周櫟园 雪夜坐念室中,狱事正急,铁衣周罗户外。”
(4).指铁锈。 唐 刘长卿 《杂咏·古剑》:“铁衣今正涩,寳刃犹可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铁锈》﹝释名﹞:“铁衣。 藏器 曰:‘此铁上赤衣也。刮下用。’”
“铁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与古代军事和器物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古代战士用铁片或铁甲制成的战衣,是军事装备的典型代表。这一用法在诗词中尤为常见:
通过“铁衣”代指穿战甲的士兵或军队,例如:
在部分文献中,也指巡捕、狱卒等特定职业的制服,例如: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将铁锈称为“铁衣”,如“铁上赤衣,刮下用”,属于古代对铁锈的别称。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演变或具体诗词分析,可参考权威文献如《乐府诗集》《全唐诗》等。
《铁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铁制作的盔甲,常用于形容坚固、严密或不透气的外壳。
《铁衣》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衣(衤),总共包含10个笔画。
《铁衣》一词来源于古代兵器铠甲,可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战争时期。在战争中,士兵们会穿戴铁制盔甲,以提供保护和防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也引申为形容坚不可摧或严密的外壳。
《铁衣》的繁体字为「鐵衣」。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铁衣」的写法大致保持不变,只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1. 那个机器人身上的铁衣坚不可摧,无论多强的攻击都无法穿透。
2. 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将真相包裹在一层铁衣之下。
3. 这个科技公司的新产品在外观上有一层铁衣般的保护,令人无法窥见内部构造。
1. 铁马:指古代骑兵装备的铠甲和战马。
2. 铁壁:形容防御极为坚固的屏障或阵地。
3. 铁证:指确凿无误的证据,不容质疑。
1. 铁壳:指坚硬的外壳。
2. 铜墙铁壁:形容防守坚硬,难以攻破。
3. 铁钩铁画:形容笔直规整的划线。
1. 软弱无力:形容无法提供保护或防御。
2. 松散透气:形容容易穿透或渗入的外壳。
3. 脆弱易碎:形容容易破损或破裂的物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