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貌。《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王逸 注:“岌岌,高貌。”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攒峯势岌岌,翊輦气雄雄。” 明 李东阳 《题应宁所藏马敬瞻山水图》诗:“诗成画去两无聊,空对西山高岌岌。”
(2).危急貌。《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汉书·韦贤传》:“弥弥其失,岌岌其国。” 颜师古 注:“岌岌,危动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秦拙取楚》:“ 三 晋 亡, 齐 盖岌岌矣。”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可怜敌与伪,泥足危岌岌。”
(3).急速貌。《文选·潘岳<笙赋>》:“汎淫汜艳,霅燁岌岌。” 李周翰 注:“霅燁岌岌,急疾貌。”
(4).用同“ 汲汲 ”。急切貌。 ********* 《社会主义的分析》:“各国社会主义学者,鉴于将来社会革命之祸,岌岌提倡 麦克司 之学说,主张分配平均,求根本和平之解决。”
“岌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危险、不稳定
形容局势、处境或事物处于极度危险或濒临崩溃的状态,如“岌岌可危”“岌岌不可终日”。
例:
高耸、险峻
本义指山势高峻,如《楚辞·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王逸注“岌岌,高貌”。
例:
急切、急速
引申为动作或状态急速,如《笙赋》中“霅燁岌岌”,李周翰注“急疾貌”。
“岌岌”既可描述自然景观的高耸险峻,也可比喻抽象事物的危机状态,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但核心始终围绕“危险”与“高峻”展开。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或《楚辞》相关注释。
《岌岌》是一个包含两个相同字形的词,意为岌岌可危、岌岌不可终日。
《岌岌》的拆分部首是山部,部首笔画为三。
《岌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作为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表现了与山相关的意义,而其声旁则表达了其发音。
《岌岌》在繁体字中保留了相同的字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
1. 他的生意岌岌可危,需要想出解决办法。
2. 战争让国家岌岌不可终日。
岌岌不可支、岌岌不堪、岌岌可危、岌岌虎视、岌岌利索
危如累卵、一触即发、不稳如筛、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平稳、安泰、无忧无虑、稳如泰山
嗳气蔼郁白话八股剥人不以为然材望噌吰倡乱成结城垣耻骂抽芽此君粗胪打掳叨辱雕流雕龙画凤帝德诋诘遁迹匿影二魏二笑法吏饭局风花雪月附载古槎龟鼎诡事浩穣何待江梅引捐世军帖棱眼蠡见令章率皆没下颔的话密结乃者内溜排球队批斗被发乾脆利落亲在泣鱼伤恻社雨谥笔手诏树莓说古谈今蓪草颓气外出外应网开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