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hievement in war;war exploits;one's contributions in work] 原指立的戰功。後泛指工作中作出貢獻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韓非子·五蠹》
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複受次賞。——《史記·晉世家》
蔡氏當先有汗馬功勞,不可令其無後。——《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1).戰馬奔走而出汗。喻指勞苦征戰。《北史·宇文貴傳》:“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為博士也!” 唐 杜甫 《收京》詩之三:“汗馬收宮闕,春城鏟賊壕。”亦借指戰功。 元 楊梓 《敬德不伏老》第二折:“這一位老将軍,姓 秦 字 叔寶 ,自降 唐 以來,與國家東蕩西除,南征北讨,多有功勳,甚有汗馬。”參見“ 汗馬之勞 ”。
(2).駿馬。亦指戰馬。 南朝 梁 沉約 《日出東南隅行》:“寶劒垂玉貝,汗馬飾金鞍。” 唐 劉濟 《出塞曲》:“汗馬牧秋月,疲兵卧霜風。” 明 張煌言 《代内人獄中有寄》詩:“知君馳汗馬,豈敢怨紅顔。” 清 孫緻彌 《秋感》詩:“一戰龍旂勞汗馬,廿年貝錦怨藏弓。”
“汗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原指戰功
源自古代戰馬因長途征戰而流汗,比喻将士在戰場上立下的功勞。如《韓非子·五蠹》中“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即強調為公事舍棄個人利益、付出辛勞。
引申為工作中的貢獻
後詞義擴大,泛指在各領域(如工作、事業等)中作出的突出成績。例如:“他在公司發展中立下汗馬功勞”。
“汗馬”一詞從軍事場景延伸至廣義的貢獻,既承載曆史文化内涵,又適用于現代語境。若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或用法,可參考《韓非子》《史記》等文獻。
汗馬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為了實現目标或完成任務而付出辛勤努力。
汗馬的部首拆分為“水”和“馬”,其中“水”表示水,而“馬”表示馬。
汗馬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漢書·河南賈傅傳》:“铨衡精明,勤汗馬”。
這句話源自西漢時期的一段典故,形容賈誼為官勤勉努力,像奔跑的馬一樣嘔心瀝血。
「汗馬」是《康熙字典》所記錄的繁體字。
古代漢字寫作「汗馬」,其中「馬」使用了「馬」的古代寫法。
他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日夜不倦地汗馬努力。
汗馬功勞、汗馬之勞、汗馬不惜、辛勤汗馬
辛勤努力、全力以赴、盡心盡力
懶散、敷衍了事、漫不經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