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慚愧而心服。《新唐書·鄭元璹傳》:“ 元璹 隨語折讓,無所屈,徐乃數其背約, 突厥 愧服。”《宋史·程之邵傳》:“使者愧服,辟 之邵 為屬,聽其所為。” 明 宋濂 《方愚庵墓版文》:“佐貳始雖倨慢,先生委誠待之,卒自愧服。”
(2).謂對人佩服,自愧不如。《新唐書·尉遲敬德傳》:“帝嘗問:‘奪矟與避矟孰難?’對曰:‘奪矟難。’試使與 齊王 戲,少選,王三失矟,遂大愧服。”
“愧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ì fú,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因自愧不如而由衷佩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慚愧而心服
指在道義、才能等方面被他人超越時,既感到羞愧又發自内心地認同對方的優勢。例如《新唐書》記載尉遲敬德與齊王比武,齊王因多次失槊而“大愧服”,體現了對他人能力的折服。
對人佩服,自愧不如
強調對比中産生的敬佩之情,常用于表達對他人品德或成就的高度贊賞,同時伴隨自我反思。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強度 |
---|---|---|
佩服 | 單純贊賞,無自慚成分 | 中性 |
折服 | 強調徹底信服 | 較強 |
愧服 | 含自我反思的敬佩 | 較強 |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文獻。
愧服(kuì fú)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愧的部首是心,拆分為⼼⾃⼩,共有7畫; 服的部首是⾍,拆分為⾍⼀⼤,共有8畫。
“愧服”一詞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下》。形容由于感到慚愧和羞恥而低下頭領受處罰或接受指責。它表達了一個人因自己所犯錯誤或過失而感到羞愧、後悔,并以謙卑的心态接受批評或懲罰的意思。
這⾸題⽬兩個⾏字,其中的後⾯便是「愧服」。意思是因為實在感到愧疚,所以不敢跟前面們爭執。
【例句】
1. 面對自己的過錯,他愧服得一言不發。
2. 我深感愧服,對我的行為表示歉意。
【繁體】
愧服(kuì fú)在繁體字中的拼寫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愧服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書寫樣式略有不同。例如,愧字的「⿱艹爿」⼀\x13{6}「大」,服字的「⿱⾨廠」⼀\x13{8}「大」。總體來說,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大緻相同。
【組詞】
1. 愧疚:因為自己的過錯而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羞愧。
2. 自責:因為自己的過錯或不善表現而責備自己。
3. 慚愧:因為自己的錯誤或不好的行為而感到羞恥和内疚。
【近義詞】
1. 慚愧:感到羞恥和懊悔。
2. 自責:對自己的過錯或不善行為感到愧疚和内疚。
【反義詞】
1. 感激:對于别人的幫助或好意表示感謝。
2. 自豪:對自己的優點、成就或榮譽感到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