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攘斥的意思、攘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攘斥的解釋

排斥;驅除。 唐 韓愈 《進學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理學一》:“世儒不知淺深,猥欲強為攘斥,其於道鮮矣。” 明 唐順之 《讀<春秋>》:“戎狄攘斥,中夏乂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攘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發音:rǎng chì
核心意義:指排斥、拒絕或驅除,常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物的不接納态度。

二、詞源與演變

  1. 原始含義:最初與“天地關系”相關,“攘”表示交流接納,“斥”表示排斥,組合後引申為矛盾的對立統一。
  2. 曆史用法: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觝排異端,攘斥佛老”,指排斥佛道思想;明代唐順之《讀<春秋>》中“戎狄攘斥”則指驅除外族。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五、擴展說明

“攘”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推讓”(如《說文解字》),後衍生出“排除”之意(如“攘除奸兇”),與“斥”結合後強化了主動排斥的意味。

總結來看,“攘斥”強調主動的排斥行為,既有文化層面的抵制(如對異端思想),也有實際層面的驅除(如對外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攘斥

攘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排斥、拒絕、抵制。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攘斥由“攵”(方向)和“斥”(排斥)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攘斥起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其形體演變源自古代人類對于排斥、抗議和抵抗的情感需求。

繁體

攘斥的繁體字為「攘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攘斥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攘剋」,剋為曾用字,表示斥責、抵抗的意思。

例句

1. 政府必須采取措施防止不法行為的攘斥。

2. 他們對外界的各種意見持有攘斥的态度。

組詞

排斥、抵制、斥責、拒絕、抵觸等。

近義詞

抵制、排斥、斥責、拒絕、抵觸。

反義詞

包容、接納、容忍、歡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