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徭的意思、外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徭的解釋

指征發戍邊的徭役。《漢書·賈山傳》:“陛下即位,親自勉以厚天下,損膳食,不聽樂,減外徭衛卒,止歲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徭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指百姓離開本籍地到外地服勞役的制度,特指秦漢時期強制征調的戍邊、築城、修陵等遠程勞役。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與制度背景

  1. 詞義構成

    • 外:指本籍地之外,強調服役地點的強制性遠遷。
    • 徭:即徭役,古代官府強制民衆承擔的無償勞動。

      合稱指遠離家鄉承擔的強制性勞役,區别于在本縣服役的“更卒”。

  2. 曆史制度特征

    外徭是秦漢徭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戍邊”與“工程性” 雙重屬性:

    • 戍邊:如戍守長城、邊疆要塞(如“戍漕轉作”)。
    • 大型工程:修建陵墓(如秦始皇陵)、宮殿(阿房宮)、馳道等國家級工程需跨郡縣征調勞力。
    • 期限與強度:服役期常達數月甚至數年,條件艱苦,死亡率高,如《史記》載秦代“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

二、文獻依據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外徭:指戍邊之役。

    引《漢書·蔔式傳》:“式上書,願輸家財半助邊……天子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願也。’使者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所争,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王力《古代漢語》注解

    秦漢徭役分“更卒”(本地勞役)、“正卒”(兵役)、“戍卒”(戍邊)。外徭屬戍卒範疇,但因工程需常與正卒交叉征調。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第四冊)

三、社會影響與現代認知

外徭制度凸顯古代集權社會對民力的極度征斂,是秦末漢初民變的重要誘因(如陳勝吳廣起義)。現代研究中,“外徭”作為曆史學術語,主要用于分析秦漢經濟結構、階級矛盾及國防體系,需結合出土簡牍(如裡耶秦簡、居延漢簡)實證考據。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權威著述,結合秦漢史制度背景,确保學術嚴謹性。因“外徭”屬曆史專詞,現代漢語已無使用,釋義需依托典籍與制度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外徭”是中國古代與徭役制度相關的一個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外徭”指古代統治者強制征發民衆到邊疆地區服勞役或兵役的徭役形式。其核心特點是“戍邊”,即民衆需離開原籍,前往邊境參與駐守、修築工事等任務。

二、詞義構成

  1. “外”:與“内”相對,指離開本土、前往邊疆地區。
  2. “徭”:即“徭役”,指古代平民需無償承擔的國家勞役或兵役(如築城、開河、戍邊等)。

三、曆史背景

四、相關延伸

“徭役”在中國古代有多種分類,除“外徭”外,還有“更役”(定期輪換的勞役)、“正役”(常規賦稅外的額外勞役)等。不同朝代對徭役的具體規定有所差異,但核心均為統治者對勞動力的征調。

如需進一步了解徭役制度的具體演變或案例,可參考《漢書·食貨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棠阿右别館鄙谏布薩腸裡出來腸裡熱傳旨綽綽有餘爨下焦單財定義對比聯想方兒肥偉工商銀行工業布局觀則華表黃原悔怅講和見溺不救尖團狡強記工急救站驚鼙炯鑒糾摘裾巴君長看候可傳狂水枯率枯菀冷韻六六馬鹿異形密切逆證乾道乾瞪眼攓掇橋腳敲門甎清森秋枯山步杉蘿鼠腹雞腸算計素蕤提揭頭牟推慕望舒僞裝遐标香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