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骨的幹肉。《易·噬嗑》:“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陸德明 釋文:“胏, 馬 ( 馬融 )雲:‘有骨謂之胏。’”
“乾胏”出自《易經》噬嗑卦爻辭,其含義需結合古代刑罰制度及文字本義綜合解析:
字義拆解
整體釋義
“乾胏”指通過司法減免減輕刑罰,與《周禮》中的“三刺、三宥、三赦”制度呼應。噬嗑卦以咀嚼食物比喻司法裁決,而“乾胏”特指在審理如帶骨肉般棘手的案件時,秉持“明德慎罰”原則,對罪行進行減等處理(如減刑或寬宥)。
文化背景
該詞體現了周公“以刑輔德”的思想,強調刑罰非最終目的,而是教化手段。爻辭通過“乾(消除)”與“胏(複雜案件)”的對比,隱喻司法中需平衡剛性與柔性,避免嚴苛。
在噬嗑卦語境中,“乾胏”是借飲食意象表達司法中的減罪機制,既包含字面“處理帶骨肉”的動作,更深層指向古代刑罰制度的慎刑理念。
《乾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是指一種古代的木制容器。它通常是用來盛放酒水或其他液體的器皿。
《乾胏》的第一個字是“乾”,它的拆分部首是“乙”,總共有2個筆畫。第二個字是“胏”,它的拆分部首是“⺼”,總共有9個筆畫。
《乾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乾胏」。
古時候,漢字寫法還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乾胏》這個詞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寫法。然而,一般來說,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1. 他從乾胏裡倒了一杯清水。
2. 這個乾胏用來盛放米酒。
乾斷、乾隆、胏波、胏己等。
酒杯、酒壺、酒器等。
倒酒、擦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