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糧的意思、書糧的詳細解釋
書糧的解釋
指求學的費用。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中:“ 柳積 ,字 德封 。勤苦為學,夜燃木葉以代燈火。中夕,聞窗外有呼者, 積 出見之,有五六丈夫各負一囊,傾於屋下,如榆莢。語曰:‘與君為書糧,勿憂業不成。’”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自是未半載, 維 博覽經籍,下筆成文,於是請下山求書糧。”
詞語分解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 糧的解釋 糧 (糧) á 可吃的谷類、豆類等:糧食。糧倉。糧荒。彈盡糧絕。 作為農業稅的糧食:公糧。錢糧。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書糧"是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義與比喻義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
字面義與基本釋義:
- 書: 指書籍、典籍、著作。
- 糧: 本指糧食、食糧,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
- 組合義: 将“書籍”比作“糧食”。意指書籍如同糧食一樣,是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用以滋養心靈、增長智慧、維持精神世界的生存與發展。它形象地表達了書籍對于求知者和文化人的重要性,猶如五谷之于身體。
-
深層文化内涵與比喻義:
- 精神食糧的象征: “書糧”最核心的用法是其比喻義,強調書籍是精神的養分和支柱。古人認為,如同身體需要物質食糧來維持生命和體力,人的精神世界同樣需要“書糧”——即知識、學問、思想——來充實、滋養和提升。缺少“書糧”,精神便會貧瘠、空虛。
- 求知與修養的必需品: 該詞常用于形容讀書人、學者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書籍的依賴。擁有充足的“書糧”,意味着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持續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個人修身養性、追求學問的基礎條件。
- 文化傳承的載體: “書糧”也隱含着書籍作為文化、知識、智慧傳承載體的功能。積累和閱讀書籍,就是獲取和吸收前人的智慧結晶,如同儲備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古籍例證與用法:
- 雖然“書糧”作為一個固定複合詞在古代典籍中不如“精神食糧”在現代漢語中那麼普遍,但其概念和比喻在古人言論中廣泛存在。例如,文人常以“書田無稅子孫耕”、“書田粟菽”等表達,将讀書治學比作耕作,書籍比作收獲的糧食。
- 宋代蘇轼在《東坡志林》中有類似思想的表述:“腹有詩書氣自華”,雖未直接用“書糧”一詞,但深刻體現了飽讀詩書(即擁有“書糧”)對個人精神氣質的影響。
“書糧”一詞,生動地将書籍比作維持精神生命的糧食,深刻揭示了書籍作為精神食糧的本質屬性。它強調了閱讀求知對于個人精神成長、智慧積累和文化修養的極端重要性,是中華文化重視讀書、崇尚學問的一種詩意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書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求學的費用,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書糧”由“書”和“糧”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書籍的糧食”,但實際指代求學期間所需的物質支持,如學費、生活費等。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已有體現,例如唐代《獨異志》記載,柳積因勤學而獲贈“書糧”,以解決求學費用問題。
2.詞源與演變
- 起源: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與古代“以糧為稅”的背景相關。古人将讀書所需的物質基礎類比為維持生命的糧食,凸顯其必要性。
- 延伸含義:後世也借用“糧”的象征意義(如、9、10對“糧”的釋義),将書籍比作精神食糧,強調學習對智慧的滋養作用。
3.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言或文學語境中,常見于鼓勵勤學或描述求學艱辛的表述。例如:“勿憂書糧,但求笃志”等。
4.相關典故
唐代李冗《獨異志》記載,柳積夜燃木葉苦讀,後獲神秘人贈“榆莢”作為書糧,助其完成學業。這一故事生動體現了“書糧”的實際意義。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可參考的唐代文獻原文,或通過了解其比喻用法的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比屋而封鼊嶼癡迂蟲魚學犨雞抽空出案膽囊炎擣珍打射地經嫡妾杜谏惡相儀逢合話闊黃中李會紹昏嫁夥繁教育駕説颉橋今非昔比津童巨伯拒理舉世皆知科需煉氣連霄聆音劉阮龍頭蛇尾蠻布幂零明慮南戒扭毆俳句攀沿賠錯偏勞栖憇軟脆睿氣入浴樿杓剩磁式遏雙崤樹末添墳薙工外場面宛類挽力微誠五言城校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