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漢胪的意思、漢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漢胪的解釋

《漢書·叔孫通傳》:“大行設九賓,臚句傳。” 顔師古 注引 蘇林 曰:“上傳語告下為臚。”後因以“漢臚”指帝王的诏旨。 元 周伯琦 《紀恩三十韻》:“視學瞻 周 禮,圜門聽 漢 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胪"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用例,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詞義

指漢代主持傳告、贊引禮儀的官員("胪"專指傳告、陳述)。該詞特指漢代在朝儀或大典中負責高聲傳令、引導賓客行禮的禮儀官,屬"大鴻胪"(漢代九卿之一,掌諸侯及藩屬國朝觐禮儀)下屬職官。其職能類似後世的通贊官或司儀。

二、詞源解析

三、文獻佐證

  1.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典客,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胪"。其屬官有"行人、譯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其中負責傳告儀節的職官即與"漢胪"職能相關(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2. 《後漢書·禮儀志》:描述朝會時"大鴻胪設九賓,胪句傳","胪句傳"即指鴻胪官員依次傳呼引導賓客行禮的儀式(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3.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在"胪"字條下釋義"胪傳"時,引《莊子·外物》"大儒胪傳"及後世注疏,指出"胪傳"即傳告,漢代禮儀官職責與之相符(來源:《辭源》第三版)。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漢胪"已非常用詞,主要見于曆史研究、古代職官制度論述或古典文學注釋中,用以特指漢代這一禮儀職務。其意義已固化為曆史專有名詞。

五、相關概念辨析

結論:"漢胪"是漢代禮儀制度中專司傳告贊引的職官名稱,其詞義根植于"胪"的"傳告"本義及漢代職官體系,屬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專有名詞。

網絡擴展解釋

“漢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漢胪”讀作hàn lú,原指漢代禮儀中的傳告儀式。根據《漢書·叔孫通傳》記載,“大行設九賓,胪句傳”,其中“胪”指上傳語告下的儀式。顔師古注:“上傳語告下為胪”,後引申為帝王的诏旨。

  2. “胪”的延伸義

    • 陳述/傳告:在古漢語中,“胪”本義為皮膚(《說文解字》),後衍生出“陳列、傳告”之意,如“胪陳”“胪言”均指逐條陳述或傳達信息。
    • 禮儀職能:漢代将“胪”用于外交與朝堂禮儀,特指典禮中高聲傳告帝王旨意的環節,因此“漢胪”成為帝王诏令的代稱。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漢胪”一詞源于漢代叔孫通制定的禮儀制度。在重要場合(如祭祀、朝會),由“大鴻胪”(官職名)負責高聲傳頌帝王旨意,形成“上傳下告”的固定流程。後世将這一職能濃縮為“胪”,并逐漸以“漢胪”代指權威的帝王诏書。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漢胪”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胪”的其他含義(如腹部、額頭等),可參考《禮記》《黃庭内景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陂隴逼壤猜中長患蟾壺朝常出鑪銀楚重詞客促滅的論貂褕獨倡獨異于人放射非子鳳鸾紛詭佛妝副次诰策高原慣習官銜寡欲牿服過錯滉蕩饑腸辘辘劫搶輯印老腐連二趕三燎薰理財鹿尾馬蘭漫山塞野謾生沒打緊拏錯磐辟偏比琵琶别弄祇洹精舍傾壓囚牢儒人殺剁生死永别神錦衾勢火豕胾書富五車送梅雨檀弓拓羯岏岏威迫利誘狹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