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叔孫通傳》:“大行設九賓,臚句傳。” 顔師古 注引 蘇林 曰:“上傳語告下為臚。”後因以“漢臚”指帝王的诏旨。 元 周伯琦 《紀恩三十韻》:“視學瞻 周 禮,圜門聽 漢 臚。”
“漢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漢胪”讀作hàn lú,原指漢代禮儀中的傳告儀式。根據《漢書·叔孫通傳》記載,“大行設九賓,胪句傳”,其中“胪”指上傳語告下的儀式。顔師古注:“上傳語告下為胪”,後引申為帝王的诏旨。
“胪”的延伸義
“漢胪”一詞源于漢代叔孫通制定的禮儀制度。在重要場合(如祭祀、朝會),由“大鴻胪”(官職名)負責高聲傳頌帝王旨意,形成“上傳下告”的固定流程。後世将這一職能濃縮為“胪”,并逐漸以“漢胪”代指權威的帝王诏書。
現代漢語中,“漢胪”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胪”的其他含義(如腹部、額頭等),可參考《禮記》《黃庭内景經》等典籍。
《漢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漢族的武官,主要負責輔助和管理皇帝軍事事務。
《漢胪》的拆分部首為水,筆畫數為10。
《漢胪》一詞最早出現在曆史文獻《漢書》中,被用來描述漢王朝時期的武官。
《漢胪》的繁體字為「漢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胪」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1. 東漢時期,漢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
2. 據傳,當時的漢胪多為優秀的武将和政治家。
1. 漢家:指漢族的祖先,也可泛指漢族。
2. 胪衣:指古代官員穿着的衣袍。
3. 胪辱:指尊貴的人受到褒獎和嘉獎。
1. 武官:指在軍事方面負責管理和指揮的官員。
2. 輔政:指協助統治者處理政事。
文官:指主要負責政治和文化事務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