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計時器。一種蟾蜍形的漏壺。 唐 李約 《歲日感懷》詩:“曙氣變東風,蟾壺夜漏窮。”
蟾壺是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漏刻"的雅稱,專指以蟾蜍造型為裝飾的銅壺滴水計時器。該詞由"蟾"(蟾蜍)與"壺"(容器)複合構成,最早見于《宋史·天文志》對圭表儀器的記載,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恒定流速的水量測算時間。
從器物結構分析,典型蟾壺包含三部分:①主體為蟾形銅壺,腹部設漏水孔,背部承托計量用的"刻箭";②配套的承水壺多鑄造成龍、龜等祥瑞造型;③精密校準的浮箭刻度系統,可實現十二時辰的劃分。這種設計體現了《周禮·夏官》所述"挈壺氏掌刻漏"的禮制傳統。
在文化象征層面,蟾壺承載着三重寓意:其一,蟾蜍屬月精象征,《淮南子·精神訓》記載"月中有蟾蜍",将計時器與月相周期關聯;其二,取《抱樸子》"蟾蜍壽三千歲"的長生意象,寄托帝王對江山永固的期許;其三,其滴水機制暗合《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哲學理念。
曆代典制文獻對蟾壺有明确記載:《新唐書·天文志》詳述其"四匮二十壺"的複雜結構;宋代蘇頌《新儀象法要》記載元祐年間改良的蓮花漏型蟾壺;明代《大明會典》規定其作為宮廷更鼓樓的标配儀器。現存最完整的唐代鎏金蟾壺(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高42厘米,壺身錾刻二十八宿星圖,佐證了《唐六典》"凡候夜漏以為更點"的制度實踐。
“蟾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但根據權威資料顯示,其核心意義與古代計時器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蟾壺(chán hú)指古代一種蟾蜍形狀的漏壺,屬于計時工具。漏壺(也稱刻漏)是中國古代利用水流計量時間的裝置,而“蟾壺”特指以蟾蜍形象為裝飾或造型的漏壺,常見于文獻記載。
唐代詩人李約在《歲日感懷》中寫道:“曙氣變東風,蟾壺夜漏窮。” 這裡“蟾壺”代指漏壺,詩句描述夜間的計時器漏盡,象征時間流逝、天色将明。
部分資料(如)将“蟾壺”解釋為比喻才能出衆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詞典或主流文獻,可能是誤傳。建議以“計時器”釋義為準。
漏壺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多級容器滴水,利用水位下降或浮箭刻度顯示時間。蟾蜍形制可能與古人将蟾蜍視為“辟五兵、鎮兇邪”的靈物有關,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蟾壺”主要指古代蟾蜍形漏壺,用于計時,而非比喻性成語。需注意區分不同語境下的使用。
傲睨自若百骸九竅敗迹百塗播鼗不可同年而語超鞚賜火鏦殺道順釘棚對於方貢分裱鳳冠霞帔敷暢格竹公聽并觀歸園田居還眺寒山子含歎蕙纕結賬鮆醬驚鵩鳥機庭蹶蛩沮廢郡齋鞫谳苦惱子老根子樂喪犁鹕犁牛之子流抵亂墳崗門庇門衰祚薄密葺葺逆沴千秋金鏡峭措輕敵清烈榷運局上林苑上造聲呼拴車順水魚説大話使小錢天罼帖學通婚剜改聞訊蝸行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