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切成大塊的豬肉。《儀禮·公食大夫禮》:“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醬,魚膾。”
“豕胾”是一個由兩個古漢語單字組成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豕(shǐ)
指豬,古代文獻中常用“豕”代指家豬,如《詩經》中“有豕白蹢”即描述豬的形象。該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胾(zì)
意為切成大塊的肉。《說文解字》解釋為“大脔”,即大塊的肉。古代禮儀中,祭祀或宴飲時會将肉切成特定形狀,如《禮記·曲禮》記載“胾,大脔,謂切肉之方正者”。
組合義
“豕胾”即指切成大塊的豬肉,常見于先秦文獻中描述祭祀供品或貴族宴席的肉食規格。例如《儀禮》記載諸侯祭祀時“豕胾”與牛羊胾并列,體現古代分食制度中對肉類的等級劃分。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中。如需具體語境分析,建議提供出處文句以便進一步解析。
豕胾(shī zhà)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豬屍,指的是已經宰殺的豬肉。
豕(shǐ)是“豕胾”的部首,表示豬。
胾(zì)是“豕胾”的另一個部分,無獨體字,聲旁。
豕的筆畫數為7畫,胾的筆畫數為9畫。
《豕胾》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是中國古代的一本字典。這本字典是戰國時期韓國人所編,主要收錄了漢字的解釋、用法和構造。
《豕胾》的繁體字為「豕胾」,并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不同。可是,關于「豕胾」的古代寫法沒有特殊記載。
1. 他買了一塊新鮮的豕胾回家準備煮湯。
2. 請問這裡有沒有供應豕胾的餐廳?
豕胾沒有特定的常用組詞。但可以和其他食材進行組合,例如豕胾湯、豕胾肉片等等。
豕胾的近義詞有豬肉、豬肉塊、豬肉片等。
豕胾的反義詞是活豬,即未宰殺的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