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胪的意思、汉胪的详细解释
汉胪的解释
《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臚句传。”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上传语告下为臚。”后因以“汉臚”指帝王的诏旨。 元 周伯琦 《纪恩三十韵》:“视学瞻 周 礼,圜门听 汉 臚。”
词语分解
- 汉的解释 汉 (漢) à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 胪的解释 胪 (臚) ú 传语,陈述:胪布(宣布,陈述)。胪言(传言)。胪句(上传语告下为“胪”,下传语告上为“句”)。胪心(陈述心情)。胪唱(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按甲第唱名传呼召见。亦称“传胪”)。 陈列:胪
专业解析
"汉胪"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代文献用例,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词义
指汉代主持传告、赞引礼仪的官员("胪"专指传告、陈述)。该词特指汉代在朝仪或大典中负责高声传令、引导宾客行礼的礼仪官,属"大鸿胪"(汉代九卿之一,掌诸侯及藩属国朝觐礼仪)下属职官。其职能类似后世的通赞官或司仪。
二、词源解析
- "汉":指代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强调这一官职的历史背景。
- "胪"(lú):本义为皮肤,引申为陈列、传告。《说文解字》释:"胪,皮也。从肉,盧声。" 段玉裁注:"今字皮肤从膚,胪专行陈序之义。" 在礼仪中特指由上至下高声传告,如"胪传"(科举时传告皇帝诏令或唱名)。
三、文献佐证
-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典客,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其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其中负责传告仪节的职官即与"汉胪"职能相关(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 《后汉书·礼仪志》:描述朝会时"大鸿胪设九宾,胪句传","胪句传"即指鸿胪官员依次传呼引导宾客行礼的仪式(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在"胪"字条下释义"胪传"时,引《庄子·外物》"大儒胪传"及后世注疏,指出"胪传"即传告,汉代礼仪官职责与之相符(来源:《辞源》第三版)。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汉胪"已非常用词,主要见于历史研究、古代职官制度论述或古典文学注释中,用以特指汉代这一礼仪职务。其意义已固化为历史专有名词。
五、相关概念辨析
- 鸿胪寺:隋唐以后中央官署名,由汉代大鸿胪演变而来,掌外宾、朝仪、吉凶吊祭等。
- 胪传:泛指高声传告,后特指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令唱名。
结论:"汉胪"是汉代礼仪制度中专司传告赞引的职官名称,其词义根植于"胪"的"传告"本义及汉代职官体系,属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专有名词。
网络扩展解释
“汉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汉胪”读作hàn lú,原指汉代礼仪中的传告仪式。根据《汉书·叔孙通传》记载,“大行设九宾,胪句传”,其中“胪”指上传语告下的仪式。颜师古注:“上传语告下为胪”,后引申为帝王的诏旨。
-
“胪”的延伸义
- 陈述/传告:在古汉语中,“胪”本义为皮肤(《说文解字》),后衍生出“陈列、传告”之意,如“胪陈”“胪言”均指逐条陈述或传达信息。
- 礼仪职能:汉代将“胪”用于外交与朝堂礼仪,特指典礼中高声传告帝王旨意的环节,因此“汉胪”成为帝王诏令的代称。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汉胪”一词源于汉代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在重要场合(如祭祀、朝会),由“大鸿胪”(官职名)负责高声传颂帝王旨意,形成“上传下告”的固定流程。后世将这一职能浓缩为“胪”,并逐渐以“汉胪”代指权威的帝王诏书。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汉胪”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了解“胪”的其他含义(如腹部、额头等),可参考《礼记》《黄庭内景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襃借宝唾背字儿补空蟾钩猖肆缠惹秤色藂藂催请待人接物当归挡众调法彫靡独断趓楼耳倕耳热法儿旉与更议挂货孤饭海土翰登黑越越后来人郊逆截齐借题夸慢了事痴离元脔炙落篷马车蛮烟瘴雾摩罗评头论足批隙导窾皤然杞宋无征泣颜容和森壁山墅善忘时路竦然算不了素影跳索偷息猥复伟状斡鲁朶仵作香柈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