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士。《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沛公 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甄《墳》、《索》之淵奧,該前言以窮理者,儒人也。” 元 無名氏 《合同文字》第二折:“學做儒人,指望待躍錦鱗,過 禹門 。”參見“ 儒士 ”。
“儒人”是漢語詞彙,拼音為rú rén,其核心含義為儒士,即儒家學者或讀書人,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基本定義
最初指精通宗教禮樂的術士,屬于古代為貴族主持祭祀、婚喪儀式的“相禮者”。漢代以後逐漸泛指學者或讀書人,尤其指儒家學派的追隨者。
曆史演變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史記·郦生陸賈列傳》《抱樸子·行品》等典籍,例如晉代葛洪稱“甄《墳》《索》之淵奧,該前言以窮理者,儒人也”。
注意誤區
需與“侏儒人”區分,後者指身形矮小的人,與儒家無關(如例句中的混淆)。
總結而言,“儒人”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既包含職業曆史,也承載了思想傳承的使命。
《儒人》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具有儒家思想、遵循儒家道德行為準則的人。儒家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哲學學派,強調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念,所以儒人即為儒家的追隨者、實踐者。
《儒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亻”和“需”,部首為亻(人),筆畫分别為2和9。
《儒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七略·修身》一書中,其繁體字為「儒人」,類似簡體字的寫法。
古代的漢字常有不同的寫法,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一種古代寫法為「儒亻」。
1. 他一直以儒人的身份堅守傳統的道德準則。
2. 這位儒人在教育中強調的是人文關懷和修身養性。
儒道合一、儒學、儒家、儒者、儒釋道、儒釋道三教合一。
儒者、士人、士子、文人。
野人、狂人、無禮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