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蘭的意思、馬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蘭的解釋

(1).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上部邊緣有粗鋸齒。花藍紫色,形似菊花。嫩草可食,又可做豬的飼料。也稱馬蘭頭、雞兒腸。《楚辭·東方朔<七谏·怨世>》:“蓬艾親入禦於牀笫兮,馬蘭踸踔而日加。” 洪興祖 補注:“《本草》雲:馬蘭生澤旁,氣臭,花似菊而紫。”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馬蘭》:“馬蘭湖澤卑溼處甚多,二月生苗,赤莖白根。長葉有刻齒狀,似澤蘭,但不香爾,南人多采汋曬乾,為蔬及饅餡。入夏高二三尺,開紫花,花罷有細子。”

(2).即馬蔺。 賀敬之 《放聲歌唱》詩:“把馬蘭紙的《整風文獻》和《七大決議》放在我的口袋裡。”《新華日報》1943.3.4:“兩月前,水未結冰,池裡經常泡着與石灰混在一起的馬蘭草。”參見“ 馬藺 ”。

(3).見“ 馬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蘭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植物學釋義

馬蘭(學名:Kalimeris indica)為菊科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别稱包括“馬蘭頭”“魚鳅串”。《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一種野生草本植物,葉可食用,根可入藥”。其形态特征為:莖直立,葉互生呈披針形,秋季開淡紫色或白色頭狀花序,常見于田野、路旁濕潤處。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馬蘭廣泛分布于東亞地區,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省份尤為常見。

二、藥用與食用價值

《本草綱目》提及馬蘭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之效,民間常用鮮葉搗敷外傷,或曬幹煎服治療咽喉腫痛。江浙地區将其嫩莖葉作為春季野菜,經典做法如“香幹馬蘭頭”,《中國野菜圖譜》亦收錄其食用方法。

三、文化延伸含義

  1. 地名:中國境内以“馬蘭”命名的地區包括新疆馬蘭基地(軍事要地)及安徽馬蘭鎮,後者因曆史傳說得名。
  2. 人名:馬蘭作為姓名,可見于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代表作品《女驸馬》),《中國戲曲名家錄》對其藝術成就有所記載。

四、語言學考據

“馬蘭”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救荒本草》,其命名可能與馬匹喜食或葉片形似馬齒有關。《漢語植物命名考》推測,“蘭”字取自古代對香草的泛稱,體現其藥用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馬蘭”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根據不同語境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定義(主要含義)

  1. 基本特征
    馬蘭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 形态:莖直立,高可達70厘米;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邊緣有粗鋸齒;花藍紫色,形似菊花(頭狀花序)。
    • 生長習性:常見于濕地、山坡或農田邊緣,5-9月開花,8-10月結果。
  2. 用途與經濟價值

    • 嫩葉可食用(俗稱“馬蘭頭”),也可作豬飼料。
    • 全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等功效,用于治療感冒、肝炎、外傷出血等。

二、别稱與俗稱

三、其他含義

  1. 馬蔺(别名關聯)
    部分古籍中将“馬蘭”與鸢尾科植物馬蔺(一種纖維植物)混淆。
  2. 馬欄(諧音代指)
    少數方言或文獻中可能指代牲畜圍欄,但此用法較少見。

四、文化意象

總結

“馬蘭”的核心含義為菊科草本植物,兼具食用、藥用價值;其他含義多為引申或誤用。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分類或藥用成分,可參考權威植物志或中藥典籍(如、9)。

别人正在浏覽...

被辭萹竹畢時撥拉參辟塵素撺唆答帶待接丹愚邸所幹直艮域工賈弓仗挂服國要海月好好交號舍河圖紅桃潢浔黃夷餬刷佳觀棘橿髻角羁魄酒糵救生局踞見蓮唱龍星鹿鹿憫悼謀龜模型憑虛公子憑愚窮薄奇勝虬蓋阒無一人壤墳撒漫捎連聖知蜃炭失鹿世心探馬條教輼辂無脊椎動物武曲星縣帥憲意效試銷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