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搶的意思、劫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搶的解釋

搶劫;搶奪。《紅樓夢》第一一七回:“還審出好些賊寇,也有藏在城裡的,打聽消息,抽空兒就劫搶人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 楊三和尚 領着他手下的弟兄趕去把他劫搶了回來,同時還殺死了一位 陳把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搶是漢語中一個由“劫”和“搶”兩個動詞組合而成的複合詞,核心含義指以暴力或脅迫手段強行奪取他人財物或生命,屬于貶義詞。其具體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暴力奪取財物

    指通過武力威脅、突然襲擊等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財産。例如:“匪徒劫搶過往商旅的金銀細軟。”此義項強調行為的非法性與暴力性,與“搶劫”“搶奪”近義,但語義更重。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劫”的釋義為“強取;掠奪”(如“劫財”),對“搶”的釋義為“搶奪;争奪”(如“搶掠”),二者疊加強化了暴力奪取的屬性。

  2. 侵害生命或自由

    在古漢語語境中可引申為剝奪生命或自由,如“劫搶民女”即指擄掠婦女。現代用法中此義項較少見,多被“劫持”“綁架”等詞替代。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收錄“劫”有“威逼、脅迫”義(如“劫持”),而“搶”在近代白話中曾表“傷害”(如“搶白”),組合後涵蓋對人身權利的侵犯。


二、構詞與用法特征


三、與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
劫搶 強調暴力突襲與結果嚴重性 劫搶銀行運鈔車
搶劫 泛指暴力奪取財物,使用最廣泛 當街搶劫行人手機
搶奪 側重突然奪取,暴力程度較輕 搶奪路人手提包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纂,定義“劫”為“用暴力搶奪”(ISBN 978-7-100-12450-8)。

  2.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劫”的“強奪”義項(ISBN 978-7-5326-1611-0)。

  3.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釋“搶”有“突襲、傷害”古義(如《水浒傳》“搶入帳中”),印證複合詞衍生邏輯(ISBN 978-7-100-05295-0)。


五、使用注意事項

現代漢語中“劫搶”使用頻率低于“搶劫”,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法制新聞報道。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在非正式場景中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劫搶”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通過暴力或威脅手段強行奪取他人財物或權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劫搶”由“劫”(搶劫)和“搶”(搶奪)兩個動詞組成,核心含義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強行奪取他人財物或權力。該詞多用于描述違法犯罪行為,帶有明顯貶義。

二、法律層面的辨析

在法律術語中,“劫搶”可能涉及兩種不同罪名:

  1. 搶劫罪(對應“劫”):
    需通過暴力、脅迫或其他強制手段當場劫取財物,例如持刀威脅、捆綁受害者等。根據《刑法》第263條,搶劫罪最低量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死刑。

  2. 搶奪罪(對應“搶”):
    主要指趁人不備奪取財物(如飛車搶奪),不涉及直接暴力壓制。法律規定需達到“數額較大”或“多次搶奪”才構成犯罪。

三、用法與例句

  1. 文學用法:
    《紅樓夢》中描述“劫搶人家”,指盜賊強行掠奪財物。
  2. 日常造句:
    “巡防隊加強巡邏,嚴防攔路劫搶案件”。

四、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法律細節,可參考《刑法》第263條或相關普法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盛八覺飽眼福筆伐口誅成為赤字抽翰詞句倅卒等身金點蒼峒戶風浪豪風赫然而怒遑遽麾葆呼吸之間賤皮賤肉角子九光潏蕩具官炕桌兒口詞斂口僚隸黎刀靈掌亂尨落帳麻菽煤油麪疙瘩密文磨牛耦麗抛持篇法千古不磨潛亢謙畏青坊趣識容假山島善馭甥女手邊收孰四廂檀美貪榮濤濑貼服題染退走嵬嶪武節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