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诰令策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逮 明帝 秉哲,雅好文會,升儲禦極,孳孳講藝,練情於誥策,振采於辭賦。”
诰策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兩種官方文書形式的合稱,分别承載着不同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内涵。
一、單字訓诂 "诰"字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帝王對臣子的命令或訓誡",《說文解字》載其本義為"告也",特指上對下的正式宣告。在《尚書·周書》中收錄有《大诰》《康诰》等篇目,印證其作為王命文書的原始功能。
"策"字在《古代文書制度研究》中解釋為:初指編連成冊的竹簡,後演變為記錄重大政令的載體。漢代蔡邕《獨斷》記載"策者,簡也",具體分為"哀策"與"賜策",前者用于祭祀,後者用于封贈諸侯。
二、組合釋義 诰策連用始見于《文心雕龍·诏策》:"漢初定儀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诏書,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其中:
三、曆史流變 據故宮博物院藏明清檔案顯示,诰命文書至明清時期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以清代為例:
四、文獻例證 《宋史·職官志》記載:"凡文臣贈官至一品,母妻封贈至郡夫人,則給诰。"明代《大明會典》詳述了诰軸用織錦雲鶴紋樣、策書用灑金箋等制作規範。
(本文釋義參考自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古代文書制度研究》、國家圖書館藏《唐六典》等權威典籍)
“诰策”是古代中國官方文書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诰策”由“诰”和“策”兩字組成:
合稱“诰策”即君主頒布的法令、诏書或政策文件,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用于規範國家制度或重大事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文心雕龍》或《尚書》相關章節。
班荊館悲田便戶並稱潮白睈睈蟲蝨儲元宮催租粗濁遞角隄梁椟槥發曙風流倜儻風宿水飡幹寶杆棘根勘攻剝狗盜雞啼焊縫花麻晃子胡蜨恢悅佳搆堅高街梢鞫按樂土羅帕落簪茫惚玫瑰紫密科甯為雞口,毋為牛後女王潘文樂旨峭巘綦巾青閨青蘇七十二候氣象衛星稔轉日中必昃戎右傷氣使不得時叙缞帻罳頂燙傷天鵝天政脫落菟苑外仆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