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珠。 茅盾 《子夜》十五:“ 錢葆生 大叫,咬着牙齒,額角上全是黃豆大的汗粒了。”
“汗粒”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該詞由“汗”和“粒”組成,字面指汗珠,尤其形容汗水如米粒或黃豆般細小、密集的狀态。例如茅盾《子夜》中描述“黃豆大的汗粒”,直觀展現了汗珠的形态。
文學與日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汗粒”常用來刻畫人物辛勞或緊張時的細節,如“額角綴滿汗粒”;口語中則多用于強調汗水的細密,如“粒粒糧食汗珠換”這類諺語。
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汗粒”可比喻微小代價或辛勤付出(如“用汗粒換取成功”),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性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發音與結構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近義詞包括“汗珠”“汗滴”,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詞彙。英語可譯為beads of sweat。
該詞核心指代汗珠,兼具形象描述與文學渲染功能,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對詞義的影響。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子夜》等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汗粒(hàn lì)指的是因為熱而産生的細小汗珠。當人體的體溫升高時,汗腺會分泌汗液,汗液從皮膚毛孔中排出形成汗粒。
汗粒的拆分部首為水(氵)和米(⺾),共有10個筆畫。
汗粒一詞的來源主要是因為汗珠形狀像小顆的米粒,所以取名為汗粒。
繁體字“汗粒”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汗粒有時候會寫作“汗淋”或“汗液”,形象地描述了汗水蒸騰的樣子。
1. 在夏天,我劇烈運動後額頭上的汗粒滾落而下。
2. 他緊張得上課時手心都冒出了汗粒。
流汗、汗液、出汗、鼻汗、盜汗
汗珠、汗滴、汗珠子
幹燥、不出汗、無汗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