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時駐軍警備的兩種大小不同的關卡。亦泛指關卡。《清史稿·食貨志一》:“各省民人無故擅入苗地,及苗人無故擅入民地,均照例治罪。若往來貿易,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報官給照,令塘汛驗放始往。”《天雨花》第十四回:“原來是塘汛上兵丁,因官船上亂烘烘哭聲震地,特來訪問船家,得知此事,故此走來查問。”參閱《六部成語·兵部·塘兵》。
“塘汛”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塘汛”在明清時期指兩種駐軍警備的關卡,即“塘”和“汛”。其中,“塘”為較小的軍事據點,而“汛”是較大的駐防區域。兩者共同構成邊防或重要地區的警戒體系,負責稽查往來人員、維護治安。例如《清史稿》記載,貿易者需通過塘汛查驗方可通行。
部分文獻(如)将“塘汛”作為成語,比喻事物積聚到失控狀态,但該用法較為少見,且權威性存疑。建議優先采用軍事術語的解釋。
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例如《天雨花》描述塘汛兵丁查問案件的情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六部成語·兵部·塘兵》等古籍,或查閱地方志中的駐防記錄。
塘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比較廣泛,可以指代水塘淤積泛濫的現象,也可以指代汛期(即河水暴漲時的臨時河堤)。下面将對塘汛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的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塘汛的第一個字“塘”由土和唐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3個筆畫;第二個字“汛”由水和旬兩個部首組成,總計6個筆畫。
“塘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漢代,塘是指人工挖掘的湖泊或水庫,汛是指河水泛濫。因此,“塘汛”可以用來形容水塘因為暴雨或洪水而淤積泛濫。
在繁體字中,“塘汛”的寫法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寫作「塘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塘汛”一詞并沒有特殊的寫法變化。
塘汛過後,農田受災嚴重。
與“塘汛”相關的組詞有:水塘、沖塘、塘泊等。
與“塘汛”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塘澇、塘水橫流、塘淤等。
與“塘汛”相反意義的詞語可以是:圍堰、堤壩、防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