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誥勅 ”。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宣和遺事》前集:“﹝ 張叔夜 ﹞前來招誘 宋江 和那三十六人歸順 宋 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勑,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 明 賈仲名 《昇仙夢》第二折:“今日箇受誥勅,做通判到 江西 。”《明史·太祖紀二》:“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聽緻仕,給以誥敕。”
诰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官方文書形式,由"诰"與"敕"二字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曆史内涵和法律效力。
分字釋義:
曆史沿革: 該制度始于周代"诰誓"傳統,漢代形成"制诏敕"體系,至唐宋時期發展出"诰身""敕牒"等規範文書。明清兩代将诰敕制度推向頂峰,按《大明會典》規定,诰敕需用織錦精制,加蓋"制诰之寶"玉玺。
應用場景:
現存實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徐顯卿诰命》,該文書采用雲紋錦緞裝裱,正文以館閣體書寫,完整保留吏部尚書籤署及禮部關防印。
“诰敕”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專用術語,其含義和用途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诰敕”指皇帝發布的官方文書,主要用于封賞官員、授予爵位或頒布重要政令,具有法律效力和權威性。該詞由“诰”與“敕”組成:
诰敕的權威性直接源于皇權,其内容需嚴格遵守,違者可能被視為抗旨。此外,诰敕的格式和頒發流程在不同朝代有所差異,但核心功能始終圍繞皇權的集中與行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書格式,可參考《明史》或《宣和遺事》等文獻。
拔河棒頭抱甕出灌卑謙冰絲並用博咨不煩禅扃槎枒楮貝除次蛋丘典城隊形發绀方殷反哭個位公廳漢民黑甜鄉弘壯歡設昏睡簡政放權腳底解神極戒進退有常激起巨構卡借來日方長郎吏笠澤羅掘摩尼珠難爲情評理期單七返靈砂啟惕騷僥蜃醢史鈔說笑送鋪隨直訴休泰孃同體荼錦微言大義暡曚箱擎纖毛蟲諴民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