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敕的意思、诰敕的詳細解釋
诰敕的解釋
亦作“ 誥勅 ”。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宣和遺事》前集:“﹝ 張叔夜 ﹞前來招誘 宋江 和那三十六人歸順 宋 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勑,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 明 賈仲名 《昇仙夢》第二折:“今日箇受誥勅,做通判到 江西 。”《明史·太祖紀二》:“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聽緻仕,給以誥敕。”
詞語分解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诰敕”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專用術語,其含義和用途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诰敕”指皇帝發布的官方文書,主要用于封賞官員、授予爵位或頒布重要政令,具有法律效力和權威性。該詞由“诰”與“敕”組成:
- 诰:原指帝王對臣民的訓誡文告,後特指對官員的任命或封贈文書。
- 敕:即皇帝的诏令,常見于政策宣達或職務任命。
功能與用途
- 官員封贈:朝廷通過诰敕授予官員官職、爵位,或追封其父母、祖父母等親屬的榮譽職務,如《明史》記載“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聽緻仕,給以诰敕”。
- 政策頒布:涉及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如法律修訂、軍事行動等,需以诰敕形式昭告天下。
- 憑證作用:诰敕文書是官員身份和權益的官方證明,需嚴格保存。
曆史文獻例證
- 《宣和遺事》中提到,宋江等人歸順宋朝後“各受武功大夫诰敕”,表明诰敕用于授予官職。
- 明代賈仲名《昇仙夢》中“受诰敕,做通判到江西”,說明诰敕是赴任的正式憑證。
補充說明
诰敕的權威性直接源于皇權,其内容需嚴格遵守,違者可能被視為抗旨。此外,诰敕的格式和頒發流程在不同朝代有所差異,但核心功能始終圍繞皇權的集中與行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書格式,可參考《明史》或《宣和遺事》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诰敕》是一個漢字詞,其意思是皇帝發布的命令或令旨。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将《诰敕》拆分為“讠”、“告”、“敕”三個部分。其中,“讠”是聲旁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告”是形旁部首,表示與傳達有關,“敕”是意符形旁部首,表示與命令相關。《诰敕》一共有15畫。
《诰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方文獻,是皇帝發布給官員和百姓的重要命令。由于它與國家法律和政策息息相關,因此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在繁體字中,诰敕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诰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完全相同。例如,古代的诰敕寫作“詔敕”,其中的“詔”是今天的“诏”。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比較常見。
以下是一些關于《诰敕》的例句:
1. 皇帝發布了一道重要的诰敕,命令全國各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2. 官方發布了诰敕,通告百姓明天國慶節假期放假一天。
與《诰敕》有關的組詞包括:
1. 诰書:皇帝發出的重要公文。
2. 诰令:皇帝發布的命令或令旨。
與《诰敕》有類似意思的近義詞是:
通令、臨幸、教谕。
與《诰敕》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是:
請願、抗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