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殍載道的意思、餓殍載道的詳細解釋
餓殍載道的解釋
餓殍:餓死的人;載道:滿路都是。形容到處都是餓死的人。
詞語分解
- 餓殍的解釋 餓死的人。亦作;餓莩;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孟子;梁惠王上》詳細解釋亦作“ 餓莩 ”。.餓死的人。《後漢書·仲長統傳》:“及至一方有警,一面被災,未逮三年,校計騫短,坐視戰士之蔬食,立望餓殍之滿道
- 載道的解釋 .表達一定的思想、道理。 宋 周敦頤 《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 明 宋濂 《文原》:“世之論文者有二:曰載道,曰紀事。”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祇受失言之愆,緻毀載道之器。”.滿路。
專業解析
“餓殍載道”是漢語成語,字面釋義為“道路上布滿餓死者的屍體”,引申指大規模饑荒造成的慘烈社會景象。該詞最早見于明清文獻,常用來描述極端災荒或戰亂時期民生凋敝的場景。
詞義解析:
-
單字釋義
- “餓”:指因缺乏食物導緻的生理饑餓狀态(《現代漢語詞典》);
- “殍”(piǎo):通“莩”,原指草木枯萎,後特指餓死的人(《漢語大詞典》);
- “載道”:布滿道路,“載”表充滿,“道”指通行路徑(《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曆史用例
明代文獻《荒政考》記載:“連歲旱蝗,餓殍載道,易子而食”,反映自然災害下民衆生存困境。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以“餓殍載道”描述朝代更替時的民生災難。
語義延伸: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強調社會危機的嚴重性,如經濟學家引用“餓殍載道”警示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料庫》)。其近義詞包括“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反義詞則為“五谷豐登”“路不拾遺”。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餓殍載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è piǎo zài dào,具體解釋如下:
1.釋義
- 餓殍:餓死的人;載道:滿路都是。
- 形容因饑荒或災禍導緻大量百姓餓死,屍體遍布道路的慘狀,多用于描繪社會動蕩或極端災難時期的景象。
2.出處與示例
- 古籍記載: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提到:“蝗早不登,餓莩載道,而齊、魯、幽、燕之區為尤甚。”
- 近代引用: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85回中描述:“道德淪喪,法度淩夷,匪黨縱橫,餓殍載道。”。
3.用法與語法
- 詞性:貶義詞,多用于書面語。
- 語法功能:常作賓語或定語,如“沿途餓殍載道,臭不可聞”(《中國的西北角·成蘭紀行》)。
4.近義詞與異體寫法
- 近義詞:餓殍遍野、餓莩載道(“莩”通“殍”)。
- 異體形式:部分文獻中寫作“餓莩載道”,意義相同。
5.補充說明
- 社會背景:該成語多用于描述戰争、天災或統治腐敗導緻民不聊生的場景,具有強烈的批判色彩。
- 現代應用:如今多用于曆史或文學作品中,如“餓殍載道的災後景象不會再出現”。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履園叢話》《民國通俗演義》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艾蒳百疾扳援筆人瘡痛道止大雄寶殿颠狂跌折耳福凡數蜚鸓分行布白分治夫妻無隔宿之仇勾結慣犯桂皮含藏寒鴻鶴吊荒儉毀舟為杕鹄立講用稷門巾韈九流三教僦運急絃局瑣咔嚓鲙鲙老滿掠虜緑豆青緑洲平天冠輕灰清盼契文痊減生旋神密石婦石廪説閑話束蘊請火松碎唐臨晉帖天厭頭會推結托物寓感巍然屹立輼辌車誣民遐甸鮮明宵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