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與的意思、取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與的解釋

見“ 取予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在古代文獻和特定語境中仍可見其蹤迹。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含義 指獲取和給予,即收受與施予 的行為或關系。它涵蓋了事物(財物、利益、情感等)在兩個主體間流動的兩個相反方向:

二、引申與特定語境義

  1. 指待人接物的态度或原則:
    • 指一個人如何對待獲取利益和給予他人幫助或饋贈,反映其品德和處世之道。例如,評價某人“取與有節”,意指其接受和給予財物有分寸、守規矩,不貪不吝。
    • 如《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商人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産,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這裡的“仁不能以取予”即指在獲取與給予方面缺乏仁德或智慧。
  2. 指財物的收受與支付:
    • 常用于經濟、財務或交易場景,表示收入和支出、收付行為。
    • 如《管子·國蓄》中提到:“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故民愛可洽于上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雖然未直接出現“取與”,但“取”(奪)與“予”的對比,深刻闡釋了治國理財中“取與”關系的核心。
  3. 指結交、交往:
    • 由“給予和接受”引申指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交際、交朋友。
    • 如《荀子·不苟》雲:“君子…交親而不比…取與不悖乎理。” 意指君子與人交往親近但不結黨營私,在獲取和給予方面不違背道理。

三、單字溯源與強化理解

四、古籍例證

“取與”一詞,核心在于表達獲取與給予的雙向行為及其蘊含的倫理、經濟或社會關系。理解它需結合具體語境,其深層含義往往指向人際交往的準則、利益分配的智慧以及個人品德的體現。它在古代思想文獻(如儒家、道家、法家著作)中常被用來闡述治國、修身、理財的重要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取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解釋
    “取與”同“取予”,指“拿取和給予”的行為,強調事物或資源的雙向流動。例如《報任安書》中提到“取與者,義之表也”,說明這一行為與道義相關。

  2. 單字拆分

    • 取:本義為捕獲後割取左耳獻功,後引申為獲取、選擇(如“取款”“取材”)。
    • 與:本義為賜予,後擴展為交往、參與(如“贈與”“相與”)。

二、引申與用法

  1. 行為層面
    指人際交往中的資源交換,如“争取與美國邦交正常化”,或具體物品的給予,如“取與隨心”。

  2. 抽象意義
    作為成語時,可表示借鑒他人言行(如“取與”指采納他人意見作為參考),或形容操琴時的收放指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場景

  1. 日常交流:描述物質或情感的交換(如“知足是幸福,索取與渴求不如給予與付出”)。
  2. 文化領域:用于藝術、哲學讨論(如硯滴設計“取與水有關的形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迦嚧香白房子北虜并力不慈澄穆逞頑陳黦寵賞春汛楚色店都知動員梵王燈廢替副啟服翼港币伉伉宮鬥攻索官守函片浩亹解垢讦害潔雅謹峻卷首苛察壼德巒壑落成鳴岐年畫匿諱偶或偏心率羟氨基籤省求合熱昏日幹睿日桑葉冠山偈殺食神武十國使主説風説水私伺蘇杭歲物鐵室铤而走險退歸文翁無慮無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