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 《古小說鈎沉》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 王子喬 墓在京 茂陵 ,國亂時,有人盜發之,都無所見,唯有一劍,縣在空中,欲取之,劍便作龍鳴虎吼。”《維摩經·佛國品》:“演法無畏,猶獅子吼。其所講説,乃如雷震。”後因以“龍鳴獅吼”喻沉郁雄壯的聲音。 陳世宜 《醉歌》:“高歌梵唱聲相雜,龍鳴獅吼成須臾。”
關于成語“龍鳴獅吼”的詳細解釋如下:
龍鳴獅吼(拼音:lóng míng shī hǒu)比喻沉郁雄壯的聲音,常用于形容氣勢磅礴或音調渾厚的聲響。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龍鳴獅吼》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龍”、“鳴”和“獅吼”。
“龍”字的部首是龍,它的總筆畫數為16。
“鳴”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獅吼”中的“獅”字的部首是犬,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獅吼”中的“吼”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為6。
《龍鳴獅吼》這個詞出自古代傳說故事,它是形容聲音的響亮和威勢的詞語。
《龍鳴獅吼》的繁體寫法為「龍鳴獅吼」。
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所以《龍鳴獅吼》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所區别,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調查。
1. “他的演講聲音如同龍鳴獅吼,讓人震撼不已。”
2. “比賽場上,隊長鼓勵隊員時龍鳴獅吼,激勵着全隊。”
1. 龍吟:形容龍發出悠揚的聲音。
2. 獅舞:形容獅子跳躍舞動的場景。
3. 鳴竹:指吹奏竹管樂器發出聲音。
1. 聲震四野
2. 震耳欲聾
3. 聲威赫赫
1. 靜如止水
2. 無聲無息
3.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