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韓侯蔌的意思、韓侯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韓侯蔌的解釋

《詩·大雅·韓奕》:“ 韓侯 出祖,出宿于 屠 。 顯父 餞之,清酒百壺。其殽維何?炰鼈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毛 傳:“蔌,菜殽也。筍,竹也。蒲,蒲蒻也。”後因以“韓侯蔌”指竹和蒲蒻。 宋 王安石 《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滿門 陶令 株,彌岸 韓侯 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韓侯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經典《詩經》的特定詞組,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與曆史文獻進行解讀。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注疏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出處

"韓侯蔌"最早見于《詩經·大雅·韓奕》篇。原文為:

"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其肴維何?炰鼈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毛詩正義》卷十八)

此處"蔌"(sù)指蔬菜類食物,"韓侯蔌"即指宴請韓侯時所用的素菜。

二、本義解析

  1. "韓侯"

    指西周時期的韓國君主。據鄭玄箋注:"韓侯,姬姓之國,後為晉所滅"(《毛詩鄭箋》),其封地在今河北固安一帶,為周武王後裔的封國。

  2. "蔌"

    《說文解字》釋為:"蔌,菜茹之總名也"。

    《爾雅·釋器》:"菜謂之蔌",郭璞注:"蔌者,菜茹之通稱"。

    在《韓奕》語境中特指竹筍("筍")和香蒲("蒲")兩種時令蔬菜,代表古代貴族宴飲中的素馔。

三、引申與文化内涵

  1. 禮儀象征

    詩句通過列舉鼈、魚、筍、蒲等食材,展現周代諸侯宴飨的禮制規範。孔穎達疏雲:"蔌者,肴之素",與葷菜搭配體現"豐儉得宜"的宴飲文化(《毛詩正義》)。

  2. 生态隱喻

    清代學者王夫之《詩經稗疏》指出:"筍蒲皆水澤所生,韓地近燕,多沮洳",反映古代河北濕地的物産特征,具有地域文化研究價值。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詞條:

【韓侯蔌】

《詩·大雅·韓奕》中宴請韓侯的素菜,後泛指精美的素食。例:"宋人詩文中常見'韓侯蔌'化用,如陸遊《蔬食》'何須韓侯蔌,自足素心歡'"。

五、學術研究參考

  1.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指出:"蔌字從草,本指野菜,此處以筍、蒲入馔,體現先秦以時鮮為貴的飲食觀"。
  2.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出版社)考證:"蒲即香蒲嫩莖,今稱'蒲菜',與竹筍同為周代高檔宴席的時令菜蔬"。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屬經典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獨立使用,多見于《詩經》研究或曆史文化論述中。如需引用,建議标注原始出處《詩經·大雅·韓奕》。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韓侯蔌”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1. 出處溯源
    該詞出自《詩經·大雅·韓奕》,描述韓侯出行時,顯父設宴餞行的場景。詩中提到宴席上的菜肴有“炰鼈鮮魚”,而蔬菜類(蔌)則選用“筍及蒲”。東漢學者毛亨在《毛傳》中注解:“蔌”指菜殽,“筍”為竹筍,“蒲”即香蒲的嫩莖(蒲蒻)。

  2. 本義與引申
    “韓侯蔌”最初特指宴席中的竹筍和蒲蒻兩種食材,後逐漸演變為對這兩種植物的并稱。這一用法通過具體的曆史場景,将自然植物與禮儀文化結合,形成具有文學意象的典故。

  3. 詞語構成解析

    • 韓侯:指周代韓國諸侯,此處代指詩中的宴會場景;
    • 蔌:原指蔬菜類食物,在詩中借代竹與蒲蒻,凸顯其作為宴飲佳肴的地位。
  4. 後世引用案例
    宋代王安石在《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中化用此典,以“彌岸韓侯蔌”描繪岸邊茂密的竹子和蒲蒻,賦予自然景物以人文意蘊。

“韓侯蔌”通過《詩經》宴飲場景的定格,将竹與蒲蒻并稱,既體現古代飲食文化,又成為文人借物抒懷的意象符號。需注意該詞屬古典文學中的特定用法,現代語境較少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

巴得百冶備使秉旄剗剔吵子舛駁怆恤春貢擔驚忍怕倒噎氣耳炎放烽幡麾分付焚琴煮鶴服闇副産品扶扶狗頭狗紅門宦夫艱苦鲛淚教指吉丢古堆金杵柩屍看透脍手藍黑料兒柳營江藜杖蘆中人緑褠毛褲母慈内殿破悶洽購前魚泉路散艙閃躲折帛失刑讨取天标天鵝天國托情讬幽王綱五行陣小戴禮歊霧小行星黠人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