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韓侯蔌的意思、韓侯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韓侯蔌的解釋

《詩·大雅·韓奕》:“ 韓侯 出祖,出宿于 屠 。 顯父 餞之,清酒百壺。其殽維何?炰鼈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毛 傳:“蔌,菜殽也。筍,竹也。蒲,蒲蒻也。”後因以“韓侯蔌”指竹和蒲蒻。 宋 王安石 《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滿門 陶令 株,彌岸 韓侯 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韓侯蔌”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1. 出處溯源
    該詞出自《詩經·大雅·韓奕》,描述韓侯出行時,顯父設宴餞行的場景。詩中提到宴席上的菜肴有“炰鼈鮮魚”,而蔬菜類(蔌)則選用“筍及蒲”。東漢學者毛亨在《毛傳》中注解:“蔌”指菜殽,“筍”為竹筍,“蒲”即香蒲的嫩莖(蒲蒻)。

  2. 本義與引申
    “韓侯蔌”最初特指宴席中的竹筍和蒲蒻兩種食材,後逐漸演變為對這兩種植物的并稱。這一用法通過具體的曆史場景,将自然植物與禮儀文化結合,形成具有文學意象的典故。

  3. 詞語構成解析

    • 韓侯:指周代韓國諸侯,此處代指詩中的宴會場景;
    • 蔌:原指蔬菜類食物,在詩中借代竹與蒲蒻,凸顯其作為宴飲佳肴的地位。
  4. 後世引用案例
    宋代王安石在《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中化用此典,以“彌岸韓侯蔌”描繪岸邊茂密的竹子和蒲蒻,賦予自然景物以人文意蘊。

“韓侯蔌”通過《詩經》宴飲場景的定格,将竹與蒲蒻并稱,既體現古代飲食文化,又成為文人借物抒懷的意象符號。需注意該詞屬古典文學中的特定用法,現代語境較少出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韓侯蔌》的意思

《韓侯蔌》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指的是韓信、侯蔌兩位曆史人物的合稱。韓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傑出軍事統帥和政治家,他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侯蔌則是一位韓信的後代,對于韓信這一名字的正式記載尚缺乏明确的文獻依據。

拆分部首和筆畫

《韓侯蔌》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韓”字的部首是“韋”(音為wéi),在漢字字典中排第178個;“侯”字的部首是“亻”(音為rén),在漢字字典中排第9個;“蔌”字的部首是“艹”(音為cǎo),在漢字字典中排第140個。

根據筆畫計算,《韓》字共有15筆,其中橫17撇4豎2,總計23畫;《侯》字共有8筆,其中橫1撇2豎5,總計17畫;《蔌》字共有14筆,其中橫6撇2豎3,總計44畫。

《韓侯蔌》的來源

《韓侯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名将韓信和他的後代侯蔌。韓信是漢朝劉邦的得力幹将之一,有着出衆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侯蔌則是韓信的後代,盡管沒有韓信那樣的曆史記載和成就,但也被後人所尊重。

繁體字

《韓侯蔌》的繁體字為「韓侯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錄,在古時候,《韓》字的寫法是将部首“韋”放在上方,下方寫上“分”字的組合,象征着韓信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侯》字則是将部首“亻”放在上方,下方寫上“犬”字的組合,寓意着侯蔌統兵如犬的意味。

例句

1. 韓侯蔌二人都是戰國時期的傑出人物。
2. 傳說中,韓信與侯蔌有着共通的軍事智慧。

組詞

韓信、侯蔌、韓侯

近義詞

韓信:劉邦之死(古代人名)

侯蔌:韓家墓葬(古代人名)

反義詞

韓信與侯蔌并無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