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帛的意思、折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帛的解釋

南宋 初将上供、和買、夏稅綢絹改為折價輸錢,稱為折帛。 宋 葉適 《上孝宗皇帝劄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軍而酒價十倍,和買、折帛行而民有二賦。” 宋 洪邁 《容齋續筆·宋齊丘》:“所謂和買、折帛,尤為名不正而斂最重。”參閱《宋史·食貨志上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折帛”是南宋初期實施的一項賦稅政策,主要涉及将原本以實物形式征收的稅賦改為折價繳納錢币。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折帛指南宋政府将原本需上供的綢絹、和買絹及夏稅中的實物絹帛,改為按市價折算成錢币征收。

    • 上供:地方向朝廷繳納的常規稅賦;
    • 和買:政府以借貸形式向農民預支錢款,夏秋時令農民以絹帛償還;
    • 夏稅:宋代分夏、秋兩季征收的田賦,夏稅多含絲絹。
  2. 曆史背景與實施原因
    南宋初期,因戰亂導緻財政緊張,實物稅運輸和管理成本高,政府推行貨币化改革。同時,絹帛市場價格波動,折錢征收可穩定財政收入。

  3. 具體影響

    • 農民需将絹帛售出換錢,易受市場壓價盤剝,實際稅負加重;
    • 政策與“和買”結合後,形成“二賦”(即實物稅與折帛錢雙重負擔),引發民怨。如宋代學者洪邁批評其“名不正而斂最重”。
  4. 文獻記載
    宋代葉適《上孝宗皇帝劄子》提到“和買、折帛行而民有二賦”,《宋史·食貨志》亦有詳細記載。

折帛是南宋将實物稅貨币化的典型政策,雖緩解財政壓力,卻加劇了民衆負擔,反映了宋代賦稅制度的複雜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折帛

折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扌”和“巾”,筆畫總數為12畫。

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折帛是一種古老的禮儀活動。在古代,人們将寫有祝福或願望的帛絹進行折疊,然後交給對方,以表達自己的祝福和心意。

在繁體字中,“折帛”一詞的寫法為“摺帛”。

在古代中國,折帛的寫法略有不同。早期的漢字書法中,折帛的字形是由“扌”和“罒”組成,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扌”和“巾”組合的形式。

以下是一個關于折帛的例句:

他用心折帛,送給了他最敬愛的老師。

與折帛相關的組詞有:折疊、折紙、折扇等。

與折帛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送禮、祝福、問候等。

與折帛意義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冷漠、忽視、無心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