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靈柩。《荀子·大略》:“送死不及柩屍,弔生不及悲哀,非禮也。”
“柩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裝有遺體的棺材,即“靈柩”。該詞由“柩”(裝有屍體的棺木)和“屍”(遺體)組成,強調以棺材為載體存放逝者遺體的狀态。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荀子·大略》:“送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此句意為:送葬未參與護送靈柩,慰問生者未表達哀傷,均不合禮儀。可見“柩屍”在古代禮儀文化中與喪葬儀式密切相關。
三、單字解析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史領域。日常表達中常用“靈柩”“棺木”等替代。
《柩屍》一詞指的是裝載屍體的棺材,通常是指已經死去的人的遺體。它用來描述一個人死後遺體被置于棺材中的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柩屍》的部首是木,共有7個筆畫。
《柩屍》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大司冢》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柩屍的寫法為「柩屍」。
在古代漢字中,柩的寫法為「梾柩」,屍的寫法為「屍」。這兩個字在組合後形成了「柩屍」。
1. 他們小心翼翼地将柩屍放入地下。
2. 柩屍的面容平靜安詳。
3. 今天是我爺爺的葬禮,柩屍已經準備好了。
柩具、柩車、柩帳、屍身、屍骨。
棺木、棺材、靈柩。
生者、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