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小行星的意思、小行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小行星的解釋

[asteroid;minor plant] 太陽系中的小天體;特指成千上萬的小行星之一,它們的軌道大都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由波得定則指定的平均軌道近似為2.8天文單位距離,小行星的大小範圍從直徑幾百米到最大的760公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其體積和質量遠小于行星,且形态不規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小行星特指“太陽系中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絕大多數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

從天文特征來看,《辭海》網絡版進一步說明小行星“直徑範圍從數米至約1000公裡不等,主要由岩石、金屬或碳質物質構成,軌道偏心率與傾角通常大于行星”。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其英文名為“asteroid”,并明确其與彗星的區别在于“缺乏揮發性物質構成的彗發或彗尾”。

國際天文學界對小行星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指出“小行星保存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質,對研究行星演化及地球生命起源具有關鍵意義”。目前全球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120萬顆,其中最大的是谷神星(Ceres),直徑約940公裡。

網絡擴展解釋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其體積和質量遠小于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屬構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殘餘物質,通常分布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們的直徑範圍從幾米到數百公裡不等,最大已知小行星谷神星(現被歸類為矮行星)直徑約940公裡。


二、主要特征

  1. 物理特性
    • 形狀不規則,部分接近球形,表面多撞擊坑和山脈。
    • 密度較高,主要由矽酸鹽岩石(如S類)或含碳物質(如C類)組成。
  2. 軌道特點
    • 軌道多為橢圓形,少數接近圓形,公轉周期3.3-6年,自轉周期2-18小時。
    • 部分軌道與地球相交,存在碰撞風險。

三、分類與分布

  1. 光譜分類
    • C類(碳質):占75%,反照率低,含碳物質。
    • S類(岩質):占17%,反照率較高,類似普通隕石。
    • X類:含金屬成分,如鎳和鐵。
  2. 分布區域
    • 98.5%位于小行星帶,少數分布于近地軌道、柯伊伯帶等。

四、起源與意義

小行星被認為是太陽系早期未能形成行星的殘留物質,其内部可能因放射性元素衰變發生過物質分層。研究小行星有助于理解太陽系演化,并可能為人類提供稀有礦産資源。


注:截至當前數據,已發現約127萬顆小行星,其中25萬顆獲永久編號。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星雲鞭蒲邊生經笥骣牛乘龍佳壻襯金重采次級慈孫從衡典程奮勇前進府實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撫胸格礙乖刁鳏官後者淮濆檢直椒花忌妬竭誠相待金牓精藴集甯金箓揩摩闿置窠窟老物樂局靓姝立國安邦離橫領諾俪然六家七宗陸浚儀錨泊地嫩湯年金柅杜榒木屏帳破鏡重合情累嬛薄其實區田入隊乳豎水販歲薦田巴生外相滃滃澹澹響箭相煎何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