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琴煮鶴的意思、焚琴煮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琴煮鶴的解釋

把琴當作柴火燒了去煮白鶴。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宋 洪適 《滿江紅》詞:“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 清 黃景仁 《惱花篇》:“不憂人譏煞風景,焚琴煮鶴寧從同。” 傅尃 《避地》詩之一:“焚琴煮鶴垂垂盡,打鴨驚鴛事事非。”參見“ 燒琴煮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琴煮鶴”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焚燒古琴、烹煮仙鶴,比喻極端破壞美好事物或大煞風景的行為。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結構釋義 “焚”“煮”均為破壞性動詞,“琴”“鶴”在古代文化中分别象征高雅藝術(琴為“君子四藝”之首)和祥瑞靈物(鶴被視作仙禽)。這種動賓結構的強烈反差,凸顯了對珍貴事物的毀滅,如《漢語大詞典》釋義“以俗事敗雅興”。

二、典源演變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焚琴煮鶴,窮山惡水”,原指對自然景緻的破壞。明代《醒世恒言》将其定型為成語,擴展至人文領域,如馮夢龍描述“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

三、文化意象

  1. 琴的象征:古琴位列“琴棋書畫”之首,《禮記·曲禮》載“士無故不撤琴瑟”,代表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2. 鶴的意象:道教文化中鶴是長壽仙禽,《詩經·小雅》有“鶴鳴于九臯”的祥瑞描寫,宋代林逋更以“梅妻鶴子”成為隱逸象征。

四、應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批評兩種行為:

  1. 物質層面:如破壞文物、濫伐古樹等具象毀壞,《文物保護法》明确禁止此類行為。
  2. 精神層面:指破壞藝術氛圍或文化傳統,例如在古迹中設置不當商業設施等行為。

該成語的警示意義在當代仍具現實價值,提醒人們珍視文化遺産與精神追求。相關釋義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76頁,具體應用案例詳見中華書局《古代漢語成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焚琴煮鶴”是漢語成語,比喻糟蹋美好事物,破壞高雅情趣,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記載:出自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李商隱《雜纂》,将“燒琴煮鶴”列為“殺風景”行為之一。
  2. 文學引用:宋代洪適《滿江紅》中“焚琴煮鶴人何肯”進一步強化了其貶義色彩。

三、使用場景與示例


四、文化意象


五、近義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苕溪漁隱叢話》《醒世恒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湴河箄籃不動産不睹是才料嘈雜宸造赤伏符恥過沖沖垂綏春熙蠢豬毳羽打砌燈紅酒緑鍛柳鍛矢貳師豐賤鳳山覆訊幹桢耿節桂劇國丈後溲回轄嚼齒穿龈勦襲激朗搢绂驚魂奪魄究研九醞劇評口出不遜口弦離鸾别鳳粒子陋民茫然若失谧靜母慈子孝南道主人女娲石骈趾伾伾錢獄黔愚史識食箸庶位濊貉五過五山相鼠有皮小娃歇帳